Home

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 Success #Ep1

我的10萬個小時成就 成功一直很多人所追求的。 但是,到底什麼是成功? 成功是否有跡可循?  但是,每個人在乎的事情有所不同,故可能成功的定義不盡相同。 或許我們先來想想,如成功的反義詞是甚麼? 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失敗。 其實, 失敗是最接近成功,因為我們從中學習並獲得成長,然而,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 (Mediocrity)。 因為,每天一層不變的生活使我們平庸,使我們變得遲鈍,使我們不去思考。 轉眼間我已經在紡織產業擔任業務工作了10年,回想起當初為什麼要踏入的紡織產業的原因仍然記憶猶新。 分成以下幾種原因: 在歸納出幾個原因之後, 我開始了每日9-12小時的工作,曾經最高紀錄一週工作七天都在工作,算了算,同樣的10萬個小時練習。 從基本的紡織的專業知識與技巧開始累積,到現有能力同時結合紡織專業與商業行銷技巧,應對客人需求,並帶領團隊 。 但我不認為我已經成功了,原因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自動導航模式的上下班。我並沒有靜下心來思考,只知道忙碌的處理事情代表我很努力 。但在後來幾年閱讀到的書上,像是 《The 4 hour work week》說,忙碌一點都不用心 而我認為現在做只能算是達到某種成就。 Simon Sinke《在先問,為什麼》上提到了,成就與成功的不同。 成就是指,一個具體目標的完成,而成功是當你清楚知道為什麼而追求時,你能感覺的是成功的。 現在想想,上述的10萬個小時是個成就,並非不是成功,因為當初並沒有清楚的想明白只知道想要成長。 現在的 為什麼 是: 長期培養熱誠, 持續的精進自己,進而帶來生活上的改善,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 那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了解成功人士背後的法則勢必會對我們的生活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知道成功的秘密在於哪裡? 《Grit》恆毅力《Outliers》異數,這兩本書可說是成功書籍裡面的暢銷經典。 依照Amazon的評價: Outlier 4.6顆星 3.7萬多個評價…

Read More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 Success #Ep1

巴菲特的核心投資策略

Photo by Tim Trad on Unsplash 在1991年的報上,巴菲特曾經說過 “In the business world, unfortunately, the rear-view mirror is always clearer than the windshield.” Warren Buffett, Berkshire Hathaway: Letter to Shareholders (1991). 在商業的世界後照鏡永遠比往前看更加清楚。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意思是在商業世界裡我們參考過去以往的表顯永遠比眼前出現的清楚。 舉例來說,在投資領域上的像是K線 歷史價格 走勢 我們看得反而更清楚 巴菲特沒說出的事實是 我們該如何做 該如何不做甚麼,他甚至聰明的人會自己領悟出這些道理。 我想很多人都在描述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但真正能夠遵循並實行的人卻寥寥無幾。 理解這些原則有助於在投資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進行反思,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我對投資原則的定義是:從錯誤中學習,並形成一個檢查清單。…

Read More巴菲特的核心投資策略

談判是要換取你想要的東西

你上次與別人發生意見不合是甚麼時候? 不管結論是否與符合你的期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很少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談判的模式。而是任由我們淺意識自由擺布。我們很容易的,只要別人說一句話而受到影響。我們從不懷疑對方說話真與否,畢竟我們受到人類心智模式影響像是一致性原則,你沒辦法做與你之前不相符的事情。 至於當初並無清楚的目標在閱讀而只是看到蒙格爺爺的推薦,到後來可以實用在我們生活上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從《哈佛談判力》這本書中學到的一些關鍵觀點,讓你更清楚如何在談判中取得你想要的結果。 先來說說結論好了。 看完這本書上 我所學到幾個不一樣的觀點 好了,接下來我們將一一解鎖每項原則 想獲得你想要結果必須包含決策與談判 在開始之前 我想先說說 雖然這是在說談判,但決策和談判有著密切的關聯。當你做決策時,必須考慮對方的需求與立場,因為你的決策會直接影響談判的結果。 決策就是 思變的過程談判就是 與對方互換利益有效的談判就是 你所希望獲得的 一個好的談判原則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如下, 人: 把人與問題分開。不要將對方的人格與問題本身混為一談。利益: 關注雙方的利益,而不是堅持立場。選項: 在作決定前,盡可能提出多種對雙方有利的選項。標準: 評估結果時要有客觀標準,避免情緒化。 萬維鋼 在 高手思維上寫出做決策時四部曲上提到的選項具體地說出了原則性的重要 其實兩個說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一切都是取捨 把兩者串再一起的話就是 好的決策等於好的談判 要如何把這兩件事情串在一起? 我把決策加上決策方式做了一種融合 當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按照上面照本宣科,但是當你有困難的時候 你可以做好準備好。 把問題與人分開 原則性談判的核心原則就是 把人與問題分開 哪些是人的問題 哪些是問題本身 我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在談判上…

Read More談判是要換取你想要的東西

《卡片盒筆記法》,幫助你持續的輸出 減少心理摩擦力 四則實用心法

前言 相信有在寫文章的朋友,最大困難不是不會寫,而是沒有靈感。如果說靈感是你的幸運女神,只有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會現身,那麼你最好日以繼夜地在同個地方出現,每天固定時間報到,期望在同個時間靈感會因此現身,可以大肆寫出想寫的文章。 在閱讀了朱騏寫作的《卡片盒筆記法》後,我才具體了解,卡片真正的用意是在記錄與串聯自己的想法。 以下我舉出四個重點,分別幫助你在學習普世智慧的時候,如何使用卡片筆記,以及幾個重要的心法。 方法1: 理解筆記與想法的差異 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要有共同的理解,而這個概念是我在《How to Read a Book》上看到的「Connect to term」觀念。這裡的 “term” 指的是我們對作者想傳達的事情有共識的理解。就像投手與捕手傳遞暗號一樣,雙方需要有共識,才能同意下一球的球種,是變速球、滑球還是直球。 為什麼這個觀念很重要呢?因為理解筆記與想法背後的意圖,是幫助你前進的核心,也就是你的「為什麼」。 《卡片盒筆記法》提到: 筆記:只是簡單的資訊搬運。想法:一定會加入自己的思考與延伸,再用自己的話表達。 像以前,我單純地寫下筆記就認為那就是卡片筆記,只是記錄書上的摘要,想說日後總有一天可以打開來看是什麼意思。但往往在打開來看之前,這些紀錄就被遺忘了。所以,在理解如何使用卡片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使用卡片。 方法2: 卡片盒筆記的真正功用是串連與輸出 前面提過,寫卡片的目的是要判斷它與我們的關聯。寫完卡片之後的實踐是寫出文章。 這就像是你只知道存錢而不花錢一樣,存了再多錢並沒有花在刀口上,這有什麼意義呢? 套用到卡片也是一樣,如果寫完筆記後沒有使用,不就都沒用了嗎? 我以前都只會寫入資料,但沒有進行連結與串聯,結果累積了大量筆記,卻不知道該如何運用。 朱騏寫到:要將卡片盒筆記法真正發揮功用,一定要寫文章。 這個概念就像是我們學習如何說第二語言,但最後卻沒有機會使用,時間久了就會忘記自己學過。 所以使用卡片的最終目的是串連與寫出想法。將單張卡片串聯並寫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同時幫助你思考的最好方式。 方法3: 使用問題幫助思考畫下來的重點,並想出問題 以前我們總是把書上的重點畫得滿滿的,覺得那些東西很重要。看完之後,好像完全的還給了老師一樣,卻又說不出為什麼重要。 《卡片盒筆記法》提到一個筆記法叫做 HQA筆記法。 HQA使用問題幫助思考畫下來的重點,並想出問題。用自己的句子寫下答案,分別是: 舉例來說,我在《Principle》這本書上,看到一個我很喜歡的句子: Highlight: “除非你意識到淺意識,否則淺意識將指引你的生活,而你會稱它為命運”Question: Why is subconscious…

Read More《卡片盒筆記法》,幫助你持續的輸出 減少心理摩擦力 四則實用心法

如何使用機率思考人生

機率思考人生有所學習與收穫 今天我想來談談 在判斷人生重大決定時,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 ? 為什麼人生這麼重要的決定 我們卻是依照yes and no來判斷? 這樣說或許有點過遷強 妳可以思考上次你決策如何要跟一個人再一起的時候是怎麼決定的?感覺對對方可以 就可以交往? 你上次決定你的工作是怎麼決策的?薪水 離家遠近 做的事情? 你怎麼決定你上班的路線?因為google 告訴你怎麼走速度最快? 哪裡不塞車? 你買股票時候是別人告訴你就買? 還是你把所有年報讀完了做了思考決策? 這些事情取捨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大志相近的模型可以參考 我想用一個思考機率的方式思考人生 做決策時是如何忽略 機率發生的 如果以人生面相來思考,矽谷佛祖Naval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不外乎就是 你住的地方你的工作你的另外一半 基礎率決定你的判斷 在《高手思維》上提到了基礎倍率的思維 你或許沒聽過但是特別有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你我們做每件事基礎率有多少 假設今天要在游泳獲得奧運金牌 這件事基礎率以現在 基礎率大概算了一下 70億分之1…這樣講可能你沒感覺,這就像我今天發了一張彩捲 主持人要摸彩在70億張彩彩卷裡摸到你的那一章,機率幾乎微乎其微 上面或許有點偏激 我們來舉例比較日常的例子 成為下一個暢銷作家,基礎率是多少?同樣道理 全世界有70億人口 我們腦中有聽過的暢銷作家 可能手指頭數得出來…

Read More如何使用機率思考人生

幸福練習題

本篇文章是撰寫自 幸福練習課Stumbling on Happiness 的讀書心得 為什麼要追尋幸福   每個人體裡都充滿的幸福基因 但是到底什麼是幸福? 為什麼我們要追求幸福 追到了會像電影撥出的一樣美滿幸福快樂嗎? 還是說我們就只是單純的想要幸福快樂? 那我們要到底要如何做呢? 本篇文章會是依照《Stumbling On Happiness》觀點依照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融合一些哲學科研究,幫助你理解是哪些事情在影響著我們,只要我們能抓出這些該死的設定,在往後的道路上,即可過關斬將.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我的進攻計劃 讓你理解 大腦的使用的伎倆 如何讓我們看待幸福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定義幸福? 什麼是幸福? 該死的幸福,為什麼讓我們這麼難過,總是在追尋,但是好像也不曾擁有過?  你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大家可能一口同聲說快點結婚生個小孩你會幸福快樂一輩子 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我們要聽取這樣的建議? 就因為生完之後他們就不會煩躁 還是煩躁的我們 那或許我們應該問問自己,上一次覺得幸福是什麼時候? 第一是與心儀對象交往?陪小孩去公園玩? 跟家人朋友吃飯?買iphone 16? 去日本旅遊?中發票200塊?還是燭光晚餐加上散步聊天 這樣聽起來 幸福存在著好多種解釋的方式 Gibert說上幸福大致分成三種模式:分別是 第一「情感式」 情感式幸福就指的是主觀式的感受 他無法完全被定義 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主觀的 詢問情感式定義就像小朋友問你…

Read More幸福練習題

深度遺忘《Getting Things Done》心得筆記

或許你已經聽過《Getting Things Done》這本書,但它究竟在傳遞什麼樣的理念呢? 如果你每天都感覺事情繁忙得喘不過氣,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建立一個更有系統的生活。以下是我從GTD中學到的三大重點,與你分享。 如果說《Deep Work》是心態的篇章,那GTD應該是系統的篇,它教會我如何以系統化的方式整理手邊的代辦事項。 認真生活就像是一門學派的武功,你必須先蹲好馬步,然後再發展成自己的方式 。 這些心法我也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Deep Work中學到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專注於當下」。 法則1 重點在遺忘,而不是記住 如果說本書的核心重點 只選一個那就是 : 在於遺忘,而不是記住。 唯有讓自己遺忘手邊的事務,你才可以專心地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大腦會不自覺的各式各樣的計畫 像是: 晚上跟同事約吃飯、早上11點要跟老闆開會、晚上要帶狗去散步、下班後想追個劇看個電視、想找個時間去剪頭髮…等等的事項 我們腦中隨時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但是你要怎麼樣才可以在這中間選擇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呢? 釐清,你需要的是一個掌控的人生 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有以為的目的,但是往往我們自己設定的目標並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 當初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是想要提高生產效率。但在我邊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需要的不是效率,而是對生活的掌控。 你不能說當初你的目標有改變,或許是說,它讓你也同時進化並意識自己的頂層目標是甚麼 提高效率是我的中層目標,而頂層就是獲得自己對生活的掌控。 那麼底層目標是,使用GTD的系統來幫你整理你所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GTD系統重點是在於遺忘而非記住。 法則2 建立系統,而非依賴大腦 GTD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腦中所有的想到的事情紀錄,然後再分門別類,分成要做的跟不要做的再來區分哪些是要等待的 ,哪些是自己該做的。 這樣一來在看系統時你會專注在這些重要的情上 GTD的系統就是四大步驟 , 紀錄:你腦中所有的事情 紀錄的重點只有一個,把事情從腦中拿出來。 再想到甚麼要做的時候加以記錄 ,…

Read More深度遺忘《Getting Things Done》心得筆記

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 想都沒想過的6大法則,使你獲得更好的生活 How does Focus build a better life ?

在上週讀完了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力,讓我又對 “專注生活” 更深深的著迷,首先這書名是 《深度工作力 》在剛開始看到時,並不是特別有吸引力,可能單純地聯想到更努力工作? 沒想到可差地遠了。  這絕對是影響我人生最大的其中一本書之一,如果要推薦絕對是5顆星星(滿分五顆) 甚至我認為應該要被重新命名,叫做:想要成功:專注是唯一 除了書上的知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他更是一本更靠近成功的方法。 作著Cal Newport 是麻省理工的博士並經營自己的網站:Study Hacks: Decoding Patterns of Success 巴菲特說如果人生只有一台車子的話,他會使用手冊五遍,專注力即是認真讀使用手冊五遍的態度, 其中你一定要學會的是,把深度工作法當作是人生的指標並每日應用在自己的目標上。 除了深度工作力,Newport也說了一個相反的比喻,淺薄工作,其差異如下: 深度工作: 需要非常專注,程度如走在鋼絲上, 淺薄工作: 例行公事: 像是看email,回訊息,事情走向取決於他人訊息反饋。 Newport說世界上最成功人士,像是榮格,梭羅,比爾蓋茲,賈伯斯都是深度工作的實踐著。而唯有專注的工作才是通往成功的方式 我將會分享書本上的6大實用法則分享給你,讓你可以再人生的道路上可以更知道你想要甚麼,並每天進步一點點。 1. 值100萬的法則:你的世界就是你專注的結果 如果說為什麼你會需要專注力,因為他跟健康一樣重要, 沒有健康,其餘免談,你沒辦法享受自己的人生 沒有專注力,成功免談,你可能只是虛度光陰。 查理盟格說: 我的成功不是智力,而是靠專注 我認為,你光是知道專注的重要性,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個100萬了。因為他會幫你賺入下個人生的財富 既然你知道需要專注,那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如何操作? 但我認為在開始之前,你先需要理解原理。 雖然很多事情我們不用真的懂也可以運作,但是知道原理會強化你人生的為什麼,也就是增強你的願景 ,讓你有更明確的目標,並更懂得專注。…

Read More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 想都沒想過的6大法則,使你獲得更好的生活 How does Focus build a better life ?

追求更多 有錯嗎?

今天想分享一篇取自取自萬維剛老師的《高手思維》中,分享自〈檢省思維創造價值〉 我們追求更多 有錯嗎? 萬老師說,市場有個默認的主流的看法但是一般卻不會明確說出的主流價值觀,那就是追求更多 例如追求更多財富,公司渴望更多資源,因為多代表著成功。 一旦這種價值觀被提出,必然會引發他人的批評。 而這主流觀點項還包含了 以下兩派觀點 但這兩種主流派事情我們都明白,但萬老師說你看看市場,怎麼都沒見到真正有哪個公司或是國家限制的發展?也沒遇過哪個人在過極簡生活( 除了僧人) 那麼,過分追求『多』是否真的不對呢?究竟錯在哪裡?我們該如何正確地追求呢? 簡單道理 萬老師指出,過度偏向任何一種價值觀都不是好事。且這些價值觀也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如果你不持續的使用資源不獲取更多,你同樣的會被資本主義給淘汰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萬老師說: 少擁有一點東西讓你能發會更大的創意,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位求少,發展才是目的 其目的是讓我們避免一位的陷入多就是好的狀態。 在我們談到底該怎麼利用資源來發展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會預設一位追求多? 追族著心態 賺錢是追求更多最明顯的例子 在這個社會上,有哪個人會說他不想要賺錢? 或是把錢都給你? 一般人都會說 因為我需要更大更好的享受阿,像是更多的收入,更大的辦公室,更高的職位,更好的汽車,更大的房子,更快的電腦 但是這裡我想聊聊背後的賺錢心理學,是那些原因導致驅使你做這件事 萬老師引用了 Sonenshein 《Stretch》 叫做 「追族著」分別有三個心態來源 和別人像上比較: 賺更多都是和別人比較而來的 ,試想看看,如果今天社會上只有你自己,這個錢的多跟少還有意義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你無法比較。 今天你賺了10萬或100萬,這些金錢收入終究只是數字。是我們賦予這些數子意義。 所以賺多少錢不重要,重要是我比我同事賺多少錢。 且重點是向上攀比 。這就是為什麼奧運選手只拿了銀牌一樣也不是很高興 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在默默比較薪水與他人。…

Read More追求更多 有錯嗎?

別再跟我說時間很重要了,我想要的是人生的解答

人生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這篇文章希望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什麼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你在遇到困難時,重複閱讀本篇文章,希望它能對你有所幫助。 蒙格曾說:「如果想要避免困難,你首先必須了解造成困難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時間重要,但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時間卻容易被忘記,且沒有感覺?或者,我們會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中呢? 在解釋時間的概念時,或許你應該先理解的是,如何讓你的人生變得悲慘。接下來,看看這些人是如何花費時間的,並努力避免那樣的生活方式。我認為這些方式構成了悲慘的人生:抱怨、說謊、意志消極、過度主觀的思考、做了決定卻反悔、傷害他人、逃避、無聊。 不論是職場、家庭、朋友、感情,還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們都應該盡力避免以上的生活方式。但具體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蒙格說,「坐著等待」適用於你人生的所有面向。這意味著我們要坐下來,開始閱讀、思考,並明確自己想要獲得什麼。 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中,我讀到「時間只是我們決定如何使用的一種資源」。 我在《How to Live》一書中學到如何建造回憶;在《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中,我知道了死亡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讓我們意識到人生的短暫。 或許最重要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你究竟想要達成什麼。 生命的最後10分鐘 如果我告訴你,你的生命剩下最後的10分鐘,與剩下10年,你會怎麼做?我們的心智會因為死亡而有所改變。同樣地,如果我告訴你,你的生命剩下10年與10分鐘,100萬對你來說有什麼差異?或許在剩下10分鐘的情況下,100萬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根本無法花掉它。 但實際上,錢並沒有變,變的只是你的心智。 那麼,剩下10分鐘時,我們應該如何過活?在《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書中,大部分人在最後的10分鐘,所想要的並不是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或許是好好跟家人說再見、享受一頓美食,或者安靜地離開。這些或許是你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但在生命的最後10分鐘,你也無法再花費。 我認為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時間是我們賦予意義的。 舉例來說,許多人在長假前總是特別雀躍,或在週五時心情特別好,或參加特定的活動,但實際上,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的是你的心智。 你可能會想,不就是因為放假心情好嗎?我想參加活動讓我心情變好啊!其實,你的心智變化全是因為你想要覺得有差異而改觀。如果你認為參與某件事情讓你變好,那麼這些事情又有什麼差異呢? 如果你認為什麼事情都沒有差異,那麼耍廢躺平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想過這樣的人生,那也無妨,畢竟人生是自己的選擇。 但如果你不想只是躺平,歡迎你繼續閱讀。 時間的教導 時間就像一門課的老師,一直在教導我們,而作為學生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這點我是跟蒙格學到的。雖然時間會教導,但真正有意學習的人卻是少數。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會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事實是,我們終將面對死亡。其實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自己沒有好好利用每一天的時間。 了解時間是一種資源 時間是一種只能被使用的稀有資源。之前我分享過為什麼需要學習並成長,原因是過上我們想要的人生。而我們想要的人生,意味著如何花費你的時間。 知名部落客Tim Urban提到,你30歲時能活到80歲,這意味著你只剩下50次年夜飯、50個冬天可以過。如果父母一年見面兩次,那麼你在有生之年還能見面100次。每一次的見面都是一種減少,這不就是資源的概念嗎?…

Read More別再跟我說時間很重要了,我想要的是人生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