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 to 1》 : 0 到 1 再到 0 ,透過創業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想要來分享一本,絕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的書

如果問為什麼要讀這書的話,有三大原因

  1. 如何思考未來?
  2. 創造價值有哪些Know how
  3. 有什麼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但別人不知道的

作著Peter Thiel 是美國投資家,創投資本家,避險基金人,1988年創辦Paypal,2012年代領到上市 ,他現在是矽谷創投公司創辦人基金合夥人,投資包跨SpaceX,AirBnB等知名的公司。他甚至鼓勵年輕人休學創業,並提供基金,主要目的是希望科技進步與未來有長遠的思考。

我最喜歡本書上學到的是:學會問自己問題。

Thiel在最一開,開宗明義的問了:有什麼事情是大家都不認同的,但是我知道的真相呢?

作著在一開始就說這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一個問題,可以看得出來人否有在思考。

他並說一個聰明回答的方式是: 大家相信X,但事實是X的相反

如果你也想創業,我會強烈推薦看這本書;如果你在人生上遇到困難或想離職,我推薦你看這本書;如果你想變得更聰明,我推薦你看這本書

這篇文章,我將會分享10人生智慧,最後,我會把對你人生上有幫助的10個問題分享給你。

Photo by Courtesy of Peter Thiel

你還在複製貼上嗎?

我相信很多朋友不管在生活還是職場上,遇到困難時我們常常會不知所措,也不知道重何開始。

一般最常見的做法是 逃避與休息或持續奮戰,另外最快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複製貼上以下的模式

有勇氣的,離職去旅遊尋找內心的calling,

沒勇氣,的則是裸辭乾脆耍費,

有經濟壓力的,努力無縫接軌的找到下一份工作,換個方式持續奮戰。

所謂的複製貼上,其實是一種心理學上所說的社會認同。藉由模仿別人而降低自己不安的感覺。

如果你只會複製貼上,短期內你可以獲得你要的好處,但是長時間下來,你無法學創造自己的價值。

試想如果大家都一樣還會對我們人生有甚麼幫助嗎?

相反的,如果你想要創造價值,不應該創造沒有差異化的產品

也就是說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如同人生一樣。

如果你因為工作困擾想轉換跑道,或是直接裸辭,或甚至直接投入創業的話,我認為這些選擇基本上對你的人生選擇沒有差別。

所謂的沒有差別的意思是,你的生存機率不高,因為你可能無法創造價值。

或許該說,每個選擇困難層度不一樣,除非你清楚的知道並詳細的計畫關於未來該怎麼做(這邊說得清楚是指你真的知道你自己在幹嘛,例如說有人生的意義與目標,並長遠的計劃。)

然而,如果你只是因為情緒被上司或同事勒索,並懷疑自己每天為什麼要這樣的生活; 遇到事情就覺得想逃避並離職或轉換跑道,或許我們來參考別人怎麼思考會你有幫助。

我能理解這種感覺,因為我自己就是過來人。

每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糾結在發生的事情上,而忘了事情的本質是甚麼。

總是糾結著過去發生的事情,擔心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這就是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

不過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方法,

你也許該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不過最困難的是我們要如何開始?

裸辭或許是暫時休息的選項,但是你必須要有金錢上的支援讓你可以度過生活的寒冬。

但是如果你不想思考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想休息,但是最後真的休息到了嗎 還是有可能只是逃避呢?

轉換跑道的話,面對的未知數還是一樣,

除非就像中樂透一樣,發現錢多事少離家近工作,剛好遇到人超好的同事且興趣相符技能的工作,薪水也不差;

不然離職或是轉換跑道可能也是換湯不換藥,該面對的還是根本的問題是,或許是自己到底要什麼?

最後,投過投資創業,要做的計畫可能要比你想的來得困難,但是卻也是挑戰度最高且最有趣的。

因為自己可以當老闆,沒人跟我們說該做什麼,換句話說,就是自由度最大化,但是同時壓力也最大,因為你帶著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盈虧自負!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道路,會有一定的困難在路上等著。

試想,時間倒轉到1945年,你被徵招去打戰,面對未來你一片迷茫,不知道前面會有什麼樣的困難,死亡的機率會遠遠大於你的生存。

上面的前兩個選項(離職與轉換工作),就像是你帶了槍但是忘了備用子彈一樣,或許說發有點偏激,但是概念是穩死的!

而第三種(投資創業),你就算帶子彈,但是有槍有帶對嗎?子彈夠用嗎? 就算對戰爭有些基本概念,但是實際上場與敵人與環境是還是有很多未知數。許多事情是你無法預料的,只要一個不小心就足以讓你GG

我認為打戰,就像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未來,有不確性,

但是也不至於要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因為科技正在使人類的生活進步。

我們擁有的科技像是,ChatGPT,Google,Iphone 等等實用的工具。

但是這些工具在50年前 100年前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要你知道為何而用,並用對方法,我認為將可以事半功倍。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知道該如何思考或是自己該做些什麼,我認為,該做的事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的知識與技術開始,持續的累積才是持續成長的不二法則。

人生的五個桶子

講道持續累積的概念,我最近讀到一個超實用觀念就是人生的五個桶子

英國企業家 Steven Bartlett 在《執行長日記》 提到的五個桶子的概念,每個桶子必須按照順序填滿,而不是從任一的方向 我認為,重要到你應該背起來分別是

  1. Knowledge (知識) /What you know
  2. Skill (技術/ What can you do
  3. Network (人脈/ Who you know
  4. Resources(資源)/ What you have
  5. Reputations (名聲)/ What they they think of you

你必須要先有知識,才有辦法去實踐,最後變成自己的技術

有了技術之後你會開始有自己認識的人,有了自己的人脈,接下來將會有自資源(也就是薪水,產品等等)

最後就是別人如何看你 (你的名聲)

而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個桶子是只會越來越滿,不會減少,且別人拿不走。

《恆毅力》作著 Duckworth 提到成就知識x技術所產生的結果 。 跟Barlett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請看以下公式

天賦x努力=技術

技術x努力=成就

成就 =技術 (天賦(知識) x 努力 )x 努力

也就是說,成就是你得知識與技術和努力得來的成果

透過《Zero to 1》 這本書,作著Peter Thiel 分享的創業的實戰經驗分享,幫助你持續增加知識桶子,並努力不懈創造自己的價值!

1. 創業不是1+1= 2

如果創業有個公式 下個Apple, Google, YouTube, Facebook 也許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教導創業困難的地方在於,沒有成功的方程式,因為所有的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相反的也因為沒有公式,並沒有對與錯的差別,而是應該是鼓勵我們發揮創意,獨立思考哪些事情是我們看不到的但是卻是最重要的.

以下是創業的七個元素,Thiel說唯一當你可以每個都有好的答案你可以到達卓越,他們的成功是因為從第一原則思考,而不是用制定的公式.成功著能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1. 工程
  2. 時間
  3. 獨佔
  4. 人員
  5. 銷售
  6. 持久
  7. 秘密

2. 反主流問題是讓靠近未來的答案

先前在文章的一開始有分享到Thiel說的: 什麼事情是大部分的人都相信X,但事實卻與X相反?

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當我們在思考很多事情的時候 ,我們並不會考慮與眾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的重要我認為你應該用永遠記起來在生活上

為什麼呢?

普通的答案是: 我們的教育壞了需要被修正

沒有老天爺

原因是,未來是無法預測的,無法預測代表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現在, 好的反主流答案則是讓我們靠近未來好的方法

也就是說,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是讓我們變得更靠近未來使我們避免少走很多冤旺路。

Thiel的答案是?

大部分的人認為未來會被全球化將定義未來世界,但是科技發展影響將會更大

My own answer to the contrarian question is that most people think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will be defined by globalization, but the truth is that technology matters more.

而我自己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人認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事實是,你根本不夠認識你自己

從錯誤中培養獨立思考

在2000年的科技泡沫中,Thiel説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還是參照過去學到的教訓再思考未來

  1. 循序漸進 並滾動式檢討
  2. 快速反應
  3. 改善競爭
  4. 專注在產品而不是銷售

相反的原則可能更正確

  1. 大膽冒險比專注微小差異好 (偉大的事情專注在大膽冒險的結果)
  2. 壞計畫比沒計畫好 (而快速反應代表沒在計劃)
  3. 競爭市場摧毀利潤 (競爭帶來對立,對立代表敵人)
  4. 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 (顧客不會自己上門)

每個觀點都是獨特並與常規不同.Thiel鼓勵我們應該是要省思自己的過去是多少受到過往的犯錯而造成的錯誤反應.最重要的不是和群眾唱反調,而是獨立思考.

Instead ask yourself: how much of what you know about business is shaped by mistaken reactions to past mistakes? The most contrarian thing of all is not to oppose the crowd but to think for yourself.

3. 創造價值不稀奇,留住並創造獨佔市場才是王道

Google是一隻池塘裡的大魚,但是在池塘外面的人眼中,他卻很不起眼,因為他只專注在池塘裡.

Google最早開始時是透過搜索引擎尋幫助人們搜尋精準的正確答案而起家.後來才研發出許許多多不一樣的產品,像是 Google Map, Chorme Cast, Googel Chrome, Google Photo, Google Doc… 並創立各式各樣的價值

還記得我在唸書的時候,Google 可說是我論文小幫手,每天查資料都是靠他,才把我的論文硬生生地寫完.現在想想他當時可是為了我解決了,找不到資料的痛苦

那既然我們知道如何創造價值,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如何保留價值?

Petel Thiel說:想要創造並留住價值,必須建立一個差異化的產品模式

Thiel舉例:如果你是打算開一間餐廳,因為你的祖父母有個秘密配方,這就不是差異換產品模式,真正的獨佔市場是創造出差異化產品

但是Google的差異化是什麼?

他的搜尋引擎就是別人的好用,當時別的瀏覽器有Yahoo, MSN但是只有他們家的才找得到我的論文資料!

這就是差異化的產品模式.一直到現在我認為他最厲害的產品是Google Map

你可照你想要的方式最快時間抵達,並依照當下塞車狀況提供準確的預估,並支援同時使用在多個國家,可以尋找好吃的美食並餐搞大家的評價.

深入的我們的生活中但是我們渾然不覺,重點還是免費,同時每個人確都是他背後的代言人,其背後所提供的價值是解決我們不便的生活.

試問目前有哪個產品可以取代Google map? 解決多個煩惱

這些功能,在五年前都不存在同個app上,而他的產品卻是市場的差異性代表.

但我們沒注意到的是Google的營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廣告,他或許只是還不想收費Google map而已,或許他到時候會把Google map upgrade premium,就像洗頭一樣 讓你的頭越洗越深?

池塘裡面的大魚

想像要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池塘並維生 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生無按著原本的方式存活著 而你為了要維生你必吃掉某種生物而不是直接去挑戰池塘裡面的大魚

如果需要從頭開始,或許先想好什麼樣的池塘比較適合生存

例如你可以不會一開始就挑海洋因為實在是太大了 大到你可能找不到食物 當然也許也有很多食物 只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或是許多人都已經卡好位了.

或許挑個你家旁邊的池塘或許簡單一些

假設池塘裡的生物按照原本方式生活但是欠缺著某種元素讓難以長期存活,而你剛好知道如何製造這個元素,來滿足這些魚延長他們壽命.因此久而久之你就成為了市場裡面的大魚

擴大規模

當這完全的獨佔這個池塘後,你開始尋找你家附近所有的池塘並發現大家都有這個問題,於是你開始大量生產此種元素,來增加產能並順勢降低費用並產生自己的護城河 (護城河概念來自巴菲特)

最具代表性的是Amazon原本只是一個書店但是到現在變成網路上的臂巨

當你開始到了一定規模時候,或許會影響到別人的市場(部分)但是你注意到競爭不會帶來優勢 所以你不去破壞別人的市場而是開始專注著持續走在你原本的核心事業(獨佔市場)

競爭與破壞是零和遊戲

競爭的模式與破壞現有的市場,並不是幫助創造出獨佔事業.

書上提到的Distruption的意思是當一個舊有的產業,因為一個公司利用新的科技來降低成本並改善產品

也就是說,他是在玩原本池塘裡面並加入的後著,並有點像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改良你舊有的產品

破壞現有的市場是在玩一種零和遊戲,相對的Peter說 你要玩的應該是創造的遊戲而非破壞,因為你是用原本的角度在看現在的遊戲規則. 而不是跳脫出遊戲本身來思考出新的創意.

獨佔市場的避重就輕

你什麼時候看過Google Map打過廣告? 或是Google 搜尋引擎打過廣告? 但是你卻看過Microsoft Edge 或Bing一直問你願不願意使用?

但是你卻看過Google 刻意的在手機上打廣告,

Google在某些區塊刻意的低調,有些卻刻意地彰顯,但是核心問題是為什麼呢?

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不會動搖,Thiel說獨占企業都會說謊,以避免樹大招風.在2011年 Google 董事長Eric Schmidt說

我們面對極度競爭的環境,消費著有更多取得訊息的方式

實際上我們該翻譯成:

Google是大池塘的一隻小魚,我們隨時都內被吞下肚,我們不是政府想找的獨佔事業.

Google 從一個池塘的小魚開始發展 (搜尋引擎)到多個核心事業,

且他並不是針對破壞著手,而是發想出各式各樣創意.且同時圍繞在一個原餅上來掩蓋自己的獨佔市場:

科技聯盟

搜尋引擎 手機 穿太裝置 自動駕駛 筆電

4. 我們都是學校裡的猩猩

學校把我們當做是一大群一樣的猩猩在教學 教導的觀念是成績最高的獲得最高的成就 而不是因材施教 不問我在乎喜好, 也因此,競爭變成是大家所追求的觀念,好像生活僅是個適著生存不適著淘汰的殘酷社會。

或許某種程度上現時有他殘酷的一面,但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該詢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在學校教的的上課時間都是45分鐘。每個學生以同樣的速度前進,名列前茅的學生就是在避免未來敗淘汰的風險,而這引導出做什麼不重要,做得好就行。

學校教導的傳統的智慧,而學校沒教我們的是,專注在自己的技能與未來的發展

Thiel說:最重要的是專注在你做得最好的地方,但是在開始之前你必須思考你擅長的事情有未來嗎?

It does matter what you do. You should focus relentlessly on something you’re good at doing, but before that you must think hard about whether it will be valuable in the future.

5.成功的未來是由機率還是計劃決定?

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那邊我有說到 成功是同時由內在恆毅力與外在的機運互相影響

美國是由不確定與樂觀所主成

中國是確定但是不樂觀所主成

而不確定與樂觀並不會有所存款因為他們不確定是否有未來但是他們很樂觀地活在當下

所以如果你要成功你必須要有計畫 因為如果單純地靠不確定性與樂觀這叫做 演化

演化在生物學或許行得通但是到了 開啟自己的事業與人生 精明的設計才是不會被淘汰不二法則

6. Power Law (80/20法則)

少但是更好

  1. 如何思考未來?
  2. 創造價值有哪些Know how
  3. 有什麼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但別人不知道的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創業領域,投資市場 ,我們一直都遵循著 80/20法則也稱作 Power Law

80/20法則是1906年經濟學家Pareto所提出,他發現在義大利20%的人掌控了80%的地。 同時在他的花園,他發現20%的碗豆莢產出80%的碗豆。

那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80/20是違反人性的

重點你要怎麼使用Power law到我們的生活。利用Power Law的原理來創造自己的價值

既然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會注意到Power law呢?

因為我們都是短視近利,對於投資也好,人生也好,都太專注於現在的享樂大於未來

科技成長的速度遠大於我們演化所需要時間,

所以我們還是保有及時享樂的觀念 也就是心理學說的Hedonic Effect. (永遠想要更多的現象?how to link to here?

這邊指的現在是3-5年 而長遠是10年到20年,

也就是說80 /20是違反人性的!所以看不到80 20法則在這些事情上呢

雞蛋應該放在同個籃子裡

如果以投資舉例在80/20法則上即是: 分散化你的投資

大家最常說的是你不應該要把雞蛋放在同的籃子裡

相對的,你最應該做的不是分散化你的投資,而是專注在幾間重要的投資上

蒙格都說他畢生的幾項投資都只專注在幾個投資上

如同蒙格所說的你只應該只買三家股票 因為買多也沒用 你只是在找更多的風險

也就是說,你應該專注焦點在事業的本質而不是多元化的避免風險

如果只專注多元化的風險你所做的事情就跟買彩卷的那些人沒什麼兩樣,意思是你只是在等著抽獎,然而實際上要中獎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

普通人專注在日常的成功與否 卻不是什麼造就獨佔市場和失敗:

Most of the differences that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 perceive every day are between relative levels of success, not between exponential dominance and failure.

人人都需要80/20法則

80/20法則不是只有對投資人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都是投資人

The power law is not just important to investors; rather, it’s important to everybody because everybody is an investor.

創業公司上80/20代表什麼呢?

意思是這個社會20%的公司代表了市場80%結果,事情的分佈是頃斜的

不管是市場 銷售 還是 決策 這些事情都掌管了80 /20法則

舉例來說: 選對的市場佔了,只佔了20%的決定,但是它代表了80%的結果

選對銷售策,佔了20% 但是他貢獻了80%的營收

重要的決策只佔了20% 但是同樣的報酬率一樣是80%以上

80/20法則到處都可見,即使是在創業的過程上,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個對的決定就會造就大部分的結果,也就是說 其實不需要把機會放在不同的籃子上。

Thiel說只要你跟著錢在你就會發現這些法則,意思是,你只要知道哪些地方決定造就了賺了多少錢

就跟生活一樣你只要知道那些賺了最多的錢,他就代表了80/20法則

你要如何使用80/20法則?

大家可能不會注意到成功背後運作的法則,而是專注在自己每日是否有達標,而忘了關鍵指數是什麼

所謂關鍵指數 指的是衡量你做這件事情可以產出80%的效果

如果比喻成功是目標,關鍵指數就是衡量這個目標的方法

也就是說你做了哪些20%事情可以產80%的成果?

舉例來說:一般來說我會想要達到減重的10KG目標

重點是要深度釐清的關鍵指數,選擇你要的工具來達成你想達成目標

所以第一步驟是找出你的人生頂層目標(這篇在 堅持10萬個小時的祕密 Success#Ep3)參考

減重10KG只是底層目標

頂層目標可能比較像是:擁有個健康的人生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越是頂層目標越抽象 而底層或是中層目標比較具體 ,

接下來思考 支持你的目標的關鍵活動:

關鍵活動:飲食均衡&規律的運動

再來是在套入80/20法則在思考你做這些決定的時候:

做哪些選擇可以幫助維持我們對未來有長遠是有幫助的

工具:選擇原型食物,每週投入運動(例如騎腳踏車,重訓等等),固定與家人做朋友做有意義的連結

相反的,做哪些事則是與頂層目標是互相抵觸:漫無目的的使用Facebook滑手機看發生什麼事情,看網紅在追求什麼事情 ,追劇; 當然你可能會想,這些或許有點牽強在用單一目標在衡量自己要做的這些事情 忽視Facebook讓我們抒發壓力,

但我想表達的重點是,我們在做思考決定的時候,你應該思考的是你的20%選擇會對未來的10年(80%結果與時間)仍然是有價值的。

When you choose a career, you act on your belief that the kind of work you do will be valuable decades from now.

Peter Thiel

7. 銷售是演奏著: 我們內心的渴望

銷售的技巧重要到我認為你應該認真的思考。

Thiel說最厲害銷售也可以創造獨佔市場,即使你的產品沒有極大的差異。

意思是,當你的銷售方式已經獨特到與別人的不同你還是有可能成功。 相反的,如果你只有極大差異化的產品沒有銷售方式,你也不一定會成功。

被貶低的業務員vs 高尚的工程師?

Thiel說到之所以業務員被人貶低的一位是因為通常會因為帶給別人要說服別人的感覺,也就是會有種不懷好意地去說服另一方

最具代表性的是,保險業務人員或是汽車對消人員。如果有既定印象就是知道他們過來肯定是要推銷,但是Thiel說這個是不正確的思考方式,

原因是還是回到我們學校的教育,

如果我們用工程師與業務員相比,

工程師被賦予處理困難且明確的任務,相對的業務員則是分配到看似簡單的任務並推銷,而常規想法是好的產品才是主到一切,業務員只是在這中間的媒介並不代表最重要的。

如果以產品的角度出發確實來想沒錯,但是根據我們上面所說的銷售死亡區來說,如果沒有銷售員當作是媒介並穿針影線,我們很難看出端倪

這邊說的我太有感覺了,回到本身業務工作。 工廠說的都是白化而我們業務員在想的是經過包裝

工廠: 客戶都不知道自己在想甚麼,改來改去的。一下要測試符合需求,一下要價錢合理; 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

業務: 對客戶就是不知道阿。(同時內心已經在盤算要怎麼建議給客戶並包裝過)

場景轉換

業務對客戶: 我與工廠討論後,建議應該A的方案可以符合價錢但是測試作不到 但是B的方案價錢超過,但是測試符合。

業務員的就是表演藝術,把表面乾淨的楚利,但是不改變事情的本質

Sales is the opposite: an orchestrated campaign to change surface appearances without changing the underlying reality

銷售不是單純的我們一般說得直接推銷與廣告。Thiel說,你可能認為廣告對你來說沒有影響你有主控權,但是實際上你受他們的影響超過你的想像。

廣告的重點是先將一種感覺植入到你腦中,像是病毒一樣神不知鬼不覺的創造出一種印象,而時間久了,你將會對這個產品有個既定的印象 (廣個設計後的),並驅使你購買的慾望,最後帶領到更多的銷售。

聽起來有點可怕對不對?

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或所遇到的所有產品,無處不使用這種方式在進行銷售。舉例來說像是 知名汽車品牌: Lexus,

我不知道大家對這個產品感覺如何。但是,就我在廣告上面看到的,他營造出一種成功人士所擁有的產品,並擁有流線型的設計質感,是成功男士所想要的夢幻車種,有別於Benz或BWM得高調感,他營造出一種低調感,讓我不知不覺地想要擁有一台 IS系列的銀色紅色座椅的跑車,

而其實背後心理因素是: 我是成功的並同時擁有低調的品味但是坐擁成功人士的地位。也就是說讓別人看得起我!

在《Psychology of Money》 作著  Morgan Housel 同樣也有著一樣的說法,當他在當趴車小弟的時候,看著一台紅色Farrari 時候,你從來都不是在意車子裡面的人,也不是車子本身,你在意的是你自己。你想像自己坐在車子裡面,別人看著你的感覺。

因此,你如果不懂得銷售的關鍵因素,你很有可能只是欺騙你自己。

所以銷售的關鍵因素是理解人們內心的渴望,而業務員執行得是精密的計畫

最高身的銷售是來舞影去無蹤

But advertising doesn’t exist to make you buy a product right away; it exists to embed subtle impressions that will drive sales later. Anyone who can’t acknowledge its likely effect on himself is doubly deceived

我覺得最銷售之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Elon Musk 是Tesla & SpaceX的執行長也是工程師,同時你可能沒發現的,他也是個超級業務員

為什麼說你完全看不出來呢, 因為他所銷售的對象都是非常複雜的對象

但是複雜的對象所需要的是不同種類的銷售方式。

Thiel解釋複雜的銷售去的一個新客戶成品大概是100萬美元,個人銷售是1萬美元,行銷市場大概是100美元 病毒是行銷是1美元

疑奇怪,中間的1萬到100美元是甚麼樣的行銷呢? 也就是銷售死亡區

可以想像的是當你賣個東西要價1000美元,但是這個東西需要你挨家挨戶的去推銷,並花很多時間尋找淺在客戶,且最終不一定有回報。

這讓我想到這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男主角維爾斯密斯,銷售的電子儀器產品。因為產品需求的人不夠多,且淺在的報酬並無法打平開發每個客戶的平均成本,所以所以導致他在銷售時候評時常遇到瓶頸,也就落入銷售的死亡區域。

而我們應該理解的就是知道有個死亡區域,且盡力去避免

就拿我現在在的紡織產業來說,我的銷售方式是B2B,業務員對客戶,但並不算是複雜程度極高,從一個新的客戶到下單其實金大概就是在1萬美元左右 也就是個人銷售,每次發掘一個新的客戶都需要攏長的時間

而我不會去開發一個客戶是之後下單不會符合經濟效應,話雖如次,但也只能初步評估,因為你並無法得知,這個客人後面成長的力道是否會像是下個lulu.

銷售的80/20法則 The Power Law of Distribution

常規的想法會認為,越多不同的銷售方式會帶來越多的業績,其實不然,銷售也遵循著80/20法則,也就是說,即使你使用2-3三種不同的銷售方式,不如一種銷售會代表你所有的銷售。

身為業務員的我,常常會因為工廠端說些甚麼話讓我覺得 吃力不討好,像是可能會認為業務都是陪客人吃飯坐在辦公室打電腦。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我們也需要有能力與客戶維持關係,其背後的代價是,面對未知,做出差異性,客製化的服務。

我發現我們作的作好的即是售後服務,雖然產品類別並沒有特別的突出。但是我們在乎客人的感受與有可能遇到的問題

這讓我們實際擁有這最好的銷售方式。

8. 創業的七大問題

Thiel說你必須要掌握以下七大問題的答案,才能創造奇蹟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機運,

這些問題不管是對你的創業,創造價值,跟人生啟發,每一題問題都像是個黃金鏟子,而我們的世界就像是個大金庫,利用這些問題挖出寶藏。

  1. 工程問題: 你是否掌握別人做不到的技術?
  2. 時間問題: 現在正是好的時間開始嗎? (其實這題也有點困難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會知道是不是最好的時間)
  3. 獨佔問題: 你是否有高的市占率在小的市場
  4. 人員問題: 你是否有願景一至的團隊,願意為你赴湯蹈火
  5. 銷售問題: 你是否不是只有創造但是提供產品
  6. 持久問題: 你的市場可以堅持10-20年
  7. 秘密問題: 你是否已經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商機

為了讓你立即嚐嚐幾黃金鏟子所挖出寶藏,Thiel以他的前同事Elon Musk開的公司,特斯拉Tesla,來作為實站分想。

  1. 工程: Tesla掌握別人沒有的技術 (車子的零件 還提供給其他車子大廠 例如:Benz使用動力傳動系統;Toyata使用特斯拉引擎
  2. 時間: 剛好獲得政府的4億6000萬補助 (我個人認為這個是所有裡面最幸運的一點; 如果錢沒有從天上掉下來,可能後面也不會有這些故事了)
  3. 獨佔市場: 從小眾的高端電動車起家(Roadester 2008年開始賣了3000台,售價是將近11萬美金的天價)
  4. 人員問題: 掌握人員的願景,相信自己能改變未來:特斯拉主成就是一個特種部隊:每個人擅長自己的工作,重點還在對的位子上。

“If you’re at Tesla, you’re choosing to be at the
equivalent of Special Forces. There’s the regular army, and that’s fine, but
if you are working at Tesla, you’re choosing to step up your game.

5. 銷售問題: Tesla獨自擁有的銷售中心,雖然費用比傳統的靠代理商銷售,但是他們掌握顧客的體驗,並長期下來省下更多錢.

6. 持久問題: 反過來你應該成為最後行動著,並已經先想好未來的10-20年的發展, Teslea 車子市場的開始做起,並看到著未來10-20的發展,最重要的是,Musk本人還是持續在工作著,代表短期內不會鬆懈。

7. 秘密問題: Tesla的秘密是掌握社會觀感 也就是綠色能源的流行而非環保議題。像是鐵達尼號男主: Lenoardo DiCaprio角也搭上順風車買了一台 Roadster

9. 成功創業家特質的矛盾

或許成功的企業背後,都是由成功的創業家領導,

不可否認的,這些人確實有他們實質的貢獻,我們在獨佔市場的著的耐久性看到,

Tesla執行長 Musk 自己身為創辦者,親自帶領公司衝鋒陷陣,做為典範;但他絕對是個不正常的人類,

因為在你我之中有哪個人真的會去開個火星的公司?

你我的爸媽都教導我們尋求穩定工作,領份薪水,結婚生子,安安穩穩一輩子。

Steve Job? 也是個怪人,出家當過僧侶,被自己的公司踢出去,但是後來又回來,最會創造iPhone

Bill Gates好像好一點,但也是個怪人,誰能沒事日以繼夜的打電腦不睡覺,最後成為了世界首富?

這樣感覺起來所有奇異的特質的人或許都比較是成功的料

下圖是一般人認為的創業著特質

實際上的分布

環境使我們相信自己

Thiel卻說,不這是個迷思

實際上,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從小比較怪,但是卻因為生活環境使它們變的更怪而已

這就好像你從小數學的天分比英文好,然後你被誇獎在數學上,然後你也相信了,開始追求數學第一,英文擺爛,最後你數學與英文的實力開始拉開。這或許有點極端,但是我自己小時候確實是這樣想的

我在國小數學成績還算普普,到了國中開始不太跟的上,甚至都不及格,我開始討厭學習數學。

但是後來有機會換個環境念書,重新碩造了一個環境是華人數學比較好,而漸漸的我也相信了,最後念的是財經系了。怪了吧

如果說特殊特徵的話,我認為我從小就認為我跟別人不一樣,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廢話,每個人不都不一樣嗎?

不一樣的方式是,我特殊特徵是創造學習能力與環境。我好像特別的知道什環境下適合我自己成長。

成功的羔羊

那不就解釋 ,差異性是可以培養的,重點是相信你自己,所有事情一路過關斬將

但Thiel卻又說相信自己卻是個矛盾

原因是跟我們社會學有關

當社會問題無法解決時,他們將會被衝突解決,

舉例像是: 天災,危害社會觀感,暴力事件,危害人權,

社會希望找個人來代替。不管是從前的人把國王當神一樣對待需有時候拿來奉獻,或是到現在把社會問題指向國家元首,

而這些人,都是代替的羔羊。

他們也都是異於常人的典範。不管是人民效仿的對象或事情的罪魁禍首

但是這些典範可能都過度相信自己,神化了自己的特徵與事蹟,把自己當英雄,

而我們都知道英雄通常都不長命,原因是他們做的事情與眾不同,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打敗敵人。

換個角度想,也許就是因為它們與眾不同所以難以持續,所以才英雄。

或許怪異的特徵有幫助你做出差異性,但重要的不是過度相信某件事情,並高估自己。

相反的如果社會上沒有這些英雄特殊表現,也很難有一番成就。

所以成功的創業家特徵是矛盾的。

Thiel說不要高估自己 最重要的是,這些成功人會幫助別人展現出它們最好的一面

Above all, don’t overestimate your own power as an individual. Founders are important not because they are the only ones whose work has value, but rather because a great founder can bring out the best work from everybody at his company.

10. 如果你想變得更聰明,試著問問看自己以下的10個問題

  1. 什麼事情是我相信是對的,但是別人認為是錯的。
  2. Why are we doing this to ourselves?
  3. 這個事業過了10年後還在嗎?
  4. 我有甚麼是別人沒有的 但是我做得特別好的?
  5. 你擅長的事在有的未來有前景嗎?
  6. 你所做的選擇會出現在80/20法則的哪個地方?
  7. 有哪些大自然沒有告訴你?
  8. 有哪些秘密別人沒告訴你?
  9. 學校沒教導我們的是?
  10. 為什麼第20名員工要加入你的公司

後記: 利用問題幫助你行動!

最後分享 Tim Ferriss 在他的部落格提到Peter Thiel最常問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呢?

如果你有個10年的計畫去完成某件事情,你應該問你自己:為什麼你沒辦法在6個月內玩成
“If you have a 10-year plan of how to get [somewhere], you should ask: Why can’t you do this in 6 months?”

但Tim Ferriss加入了一句話說,

如果你有個10年的計畫去完成某件事情,你應該問你自己:為什麼你沒辦法在6個月內玩成,如果你有一隻槍在你的腦袋旁邊

“If you have a 10-year plan of how to get [somewhere], you should ask: Why can’t you do this in 6 months, if you had a gun against your head

Time Ferris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