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效應》的讀書心得
你以為機會是靠運氣,還是由命運決定?
許多人相信 「多出去走走,機會比較多」,但這句話卻只說了一半,為什麼有時候有人刻意參加活動,但依舊沒什麼有收穫?
真正的機會不是單純的透過曝光降臨,而是需要特定的心態與行動來創造。
「改變人生的幾個轉折點,都是他不熟悉的朋友,意外的邀請 ,讓他意外發現。」,洪震宇老師在《機會效應》提到。
機會就像個地瓜一樣,外表平凡,埋藏在泥土之下。如不仔細挖掘,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現它內在的黃金。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發現機會能力呢? 其實,答案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機會的六大能力
地瓜生長的過程中,從播種、發芽、成長到成熟,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受到各式各樣的環境因素影響,而這些條件,正是認識機會的六種能力。
- 混亂 – 隨意播種,意外萌芽🌱:試著嘗試不同的事物,不必太過計畫,讓種子自己選擇發芽的地方。
- 意外 – 氣候變化,帶來挑戰🌦️:環境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帶來出乎意料的機會。
- 人脈 – 生長環境,提供養分🌿:選擇與誰互動,會影響你未來發展的方向。
- 絕境 – 束手無策,學會適應🥀:絕境與失敗的經驗帶給你無價的價值。
- 破壞 – 跳脫框架,騰出空間🔄:透過除草、翻土,給予新事物發展的空間。
- 分心 – 刻意留白,激發創意🎨:留白與探索,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些正式孕育機會的條件
本篇文章分享我認為三個幫助到你認識機會,分別是 「混亂」→「人脈」→「分心」
製造混亂,探索自己,賦予意義
製造混亂是過程,不是目的,重點是讓你發現你想做的事情
記得第二份工作時,我選擇放棄離家5分鐘看似薪水很高的工作,原本以為可以很安逸的過日子。但沒想到短短兩個月,每日上班、上網、聊天的日子,卻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直到那時我才開始反思:
我到底可以怎麼做,才可以找到我想做的事情?
《機會效應》提到製造混亂就是當個 「超級偶遇者」,所謂的超級偶遇著就是擁有廣泛的興趣,強大的好奇心,樂於探索,與特別的感知力。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製造混亂。
過去十年下來
- 興趣:爬山、養魚,畫畫,寫作,騎車,旅遊,學習,即使當下不知道有什麼用,但直覺告訴我,這些探索是必要的
- 好奇:我對各種新事物感好奇,也喜歡嘗試新的東西。
- 探索:我喜歡嘗試不同的領域,因為我知道,唯有不斷探索,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 感知:我擁有高度的直覺與同理心,能從細微的線索中發掘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透過這些持續性的行爲與反思,開啟了自我認識。
前面我們提到,發現機會與當個超級偶遇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但是我們沒注意到的是自己現在的位子。
認識結構洞,發現你在哪
知道你在哪,才可往機會前進。既然要知道你在哪,你必須要認識結構洞理論
《機會效應》提到的「結構洞」理論指出,人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我們喜歡熟悉的事物。然而,唯有跳脫這個框架,建立弱連結,才能拓展視野,創造更多人脈與機會。
但我們應該要如何建立這些弱連結呢?
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是否都固定的朋友連結? 你的同事,家人,朋友,而他們是否都來自相似的背景,看似安全的結構裡,卻影藏者更大的危機。
因為當你收到的資訊與文化單一如同一道枷鎖,限制了你的生長。
「結構洞」的指出——當我們待在同一群熟悉的人之中,「機會」往往變得有限。要突破這個限制,建立「弱連結」,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能力,更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進入新的環境。
所以,你可以詢問自己,是否也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事物,還是沉靜在一個成長的環境裡。
愛因斯坦說過:
Your imagination is your limitation
認識結構洞,解開你的限制,如果不曾留意自己所處的位子,就可能受限環境,進而與機會擦身而過。
刻意分心 × 你是狐狸還是刺蝟?
在尋找機會過程中,除了知道你在哪與日常的專注,還需要適時的刻意分心,給自己留白,激發創意。
在《機會效應》中,提到了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人:「狐狸」與「刺蝟」。這個概念來自希臘詩人亞基羅古斯的一句詩:
「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
- 刺蝟:專注於一件事, 縱向發展
- 狐狸:擅長多方嘗試,橫向發展,喜歡變化,譨吸收大量資訊,並不時更新觀點。
如果可以選,你想當哪種人呢?
事實上,真正關鍵並不是是非題,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專注,也在適當時間刻意分心。
周震宇在《機會效應》中分享,他將時間分配為「80/20法則」:
- 80% 的時間專注於本業,建立核心價值。
- 20% 的時間從事不同領域的探索,拓展人脈與視野。
專注時能深耕自我價值; 適度分心,則讓發現更多可能。
後記,意外的弱連結,帶來機會
沒想到一句: 「Where are you come from?」,讓我重新思考。
上週末爬山回程時,經過一個豆花攤,路邊的位子坐滿了人。我等了一會,詢問了一在旁快吃完的母女,願意跟我們一起分享乘坐嗎? 對方也立即說好,我心裡想著:「太幸運了,遇到好人。」
但就在想與對方搭話的同時,但對方也剛好需要離開。此時有個外國人,可能中文不是很好,買豆花時比手畫腳,剛好也沒了位子,沒想到,就這樣我們展開了一段 意外的驚喜
對方是一位剛來台灣教書老師,但他原本並非教師,而是汽車公司的翻譯,結婚後,小孩已念大學了,但她選擇走出舒適圈,做著自己想做事情。
我才發現,自己原有的觀念,認為結完婚後不太可能出來工作理所,而丈夫也支持感到新奇。
這樣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與對方體驗不同的文化,可能刺激著我的想法,讓我有不同的觀點。而這些所說的一切正是「機會效應」。
機會來正是來自這樣的意外相遇,這正是一種弱連結,看似一段無期的相遇,可能孕育另一個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