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可以說是支撐持續的一大核心,但是他絕對不是全部。有的時候熱情並不是一開始就可以顯現的,而重要的是我們理解這個觀念,並持續地投入一陣子。
那除了熱情以外,為什麼那些成功的人可以棄兒不捨的堅持著10萬個小時呢?
我認為主要的核心觀念是找尋自己目標的意義並搭配以下四點
- 頂層目標背後的涵義與動機 (核心)
- First Principle (思維方法),
- 刻意練習 (練習方法)
- 反思與執行 (Reflect and Act)
其實不是一開始就找自己的人生的頂層目標,而是理解有那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持續性的努力透過閱讀與反思而得來的結果。 其實概念就與 PDCA 相同 Plan Do Check Act
Plan尋找自己的頂層目標
Do 試著做看看並堅持一段時間
Check反思自己做哪些事情讓自己有感覺
Act 知道那些我不喜歡後,並選擇自己可以接受事情
畢竟人會因為年紀,所追求的不同。像是你5歲15歲25歲,你所在意的事情不會完全一樣。
換個角度思考,哪些事情是你在5 15 25都care的呢?但是有些事情則是不會因為年紀上的差異所追求不同
像我自己如果要說有記憶的話15歲與25歲相似的地方都是我以值很喜歡學習與不喜歡讓費時間。而我15歲跟25歲最大差異是,我有社會的經驗與更多的想法在生活上,甚至到了現在35歲我更清楚的知道我自己要的是甚麼。
人生的頂層目標 (Purpose)
你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嗎?
在《恆毅力》上到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好像閃電一樣,把我瞬間電醒,並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即是,你清楚知道你自己的頂層目標嗎?
或許有些人從小就清楚自己的目標,但是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不太確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畢竟都不一樣,
但是,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從小就知道他長大要幹嘛的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更需要先從自己喜歡的興趣開始下手,透過練習探索自己人生頂層目標。不然如果人生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就太痛苦了嗎?
人生頂層目標的尋找並非想像的容易,頂層的目標越高級則越抽象。
底層目標: 八點出門上班
中層目標: 準時上班
頂層目標: 守信用的領導著
通常底層目標是會更改的,當你遇到方法不隊時你就應該更正,假設說八點還是會讓你遲到,你應該改成7:30,如果不是時間問題,或許你該改成交通方式,依此類推。
成功人先選擇不做甚麼
設定目標最常見的困難是,不同的目標讓我們不知道如何選擇。或許我們該做的則是認清 哪些事情我們是不該做的
巴菲特與福哥同時都列舉出30-50個人生目標,當你列出之後,你會發現有些使底層有些是中層有些互不相干,而重點應該是找尋目標背後的共同目的。 因為我們時間都是有限的,
而成功的人專注在 在決定他要做甚麼之前,他要先決定不要做甚麼,
如果依照我自己來舉例的話,
底層目標是: 每日寫作2小時/分享讀書心得/每周1500字一篇文章/架設網站/每天運動30分鐘/花時間陪父母
中層目標是: 增加寫作能力/成為一名部落客/寫一本書/擁有自己的事業/增加肌肉/增進父母親的關係
頂層目標: 發揮影響力,過我想過的生活,對生活有更多的自主權 /提供我家人更好的生活
福哥的頂層目標
前正子在閱讀《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的作著福哥分享為什麼要追求成長,正是人生的頂層目標的一個例子,
分享如下:
因為追求成長,讓我的生命更精彩
因為追求成長,讓我對生活與工作有更大的掌握;
因為追求成長,讓我更有權力決定想做甚麼跟不做甚麼
我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可以提供家人更好的生活,甚至有機會影響更多人,幫助大家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
看這段話的讓我非常有共鳴,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你越是集中在同一個目標階層,你的熱情會越專注,而恆毅力越高的人中層目標與底層目標都與頂層目標相關 也就是說頂層目標就是你的第一原則
了解自己的第一原則 (First Principle)
頂層目標是讓自己持續前進的燃料,而第一原則這是向導航一樣,幫助我們定位。
心智模型上有個專有名詞叫第一原則,其原本來源從科學家的方式來思考,對於已知的事情仍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或是說對自己知道的事情是一種理論的概念。
就像以前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平的,當你眼睛看到確實如此,但後來事實證明地球其實是圓的。所以當時的人的第一原則而有所改變。
我覺得最容易理解的是Tim Urban分享的Cook 跟Chef的差異
兩個都是廚師的意思,但是在英文上,Chef代表著主廚而Cook只是一般的廚師
Chef 是創造料理的人,也就是他決定要如何設計料理
Cook則是追隨著主廚並複製出主廚設計的料理
我們一般人大概都是廚師等級的,提供什麼我們做甚麼,並不會去質疑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情。
Tim在他的部落格舉例,有點像是天平兩端的概念,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邊,只多跟少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這世界上成功的人這麼少。
真正有第一原則的是Chef,他知道他要創造出甚麼樣的料理,使用甚麼樣的食材並找出他做料理的願景,也就是他的頂層目標
其實如果要舉例最有名的人就是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他跟每個人都不同,他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而他的頂層目標是創造出一個公司,讓人們有動機去創造美好的產品
My passion has been to build an enduring company where people were motivated to make great products
但是你可以會想,即使知道這個觀念那我們要如何來找自己的第一原則呢?
有個好用的工具叫做5 Whys ,可以具體幫做我們思考幫助你去釐清,哪些事情是你的假設,那些是事實。
意思是當遇到問題時,可以連續五次的問自己為什麼
另外在找尋你的第一原則時,你必須對自己有深度的瞭解,對自己誠實,獨立思考的能力,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這件事。
Wait but why 作著 Tim Urban在訪談代表主廚的人是 Elon Musk 他的的第一原則是.
延續人類的知識
看似一段簡單的話,這是他多年下來重複累積提煉出來的答案,
我就像是一個園丁,裡面有些花。 如果沒有花園,就沒有花。 我可以當一朵花,但是我也可以確定那裏有花園。 所以我在確定未來有花園,所以會有更多的費曼 (費曼著名的物力學家)
What matters is knowledge in a human context. What I’m trying to ensure is that knowledge in a human context is still possible in the future. So it’s sort of like—I’m more like the gardener, and then there are the flowers. If there’s no garden, there’s no flowers. I could try to be a flower in the garden, or I could try to make sure there is a garden. So I’m trying to make sure there is a garden, such that in the future, many Feynmans may bloom
我認為,雖然興趣是持續運轉的核心,頂層目標與意義向是燃料一樣提供我們源源不絕的能量,因此你才會清楚的持之以恆。且使用第一原則的思考方式有助於幫我釐清方向,有如導航一樣。
刻意的練習的迷思 (Practice)
成功的10萬個小時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是實際上真正重要並不是數子上的意思,
那麼真正重要的是甚麼?
心理學家 艾瑞克森 (Anders Ericsson ) 終身致力研究專家如何獲得頂尖的技能,他說真正重要的是練習的方式。
如果累積時間到一萬個小時來算, 公園阿伯怎麼沒有成為下個雷霸龍(Lebron James)?
或是隔壁鄰居在財務投資的領域上,怎麼沒有成為下個巴菲特?
好吧別人或許我們不知道, 那就來問問自己
Duckworth就以自己為例,我從18歲開始跑步,為什麼我的速度沒有辦法再變的更快? 我累積可能數千個小時了
艾瑞克森說: 恩有意思,那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啊
你跑步有特定目標嗎?
為了健康算是特定目標嗎?
好那你跑步時有設定跑步目標? 或是距離目標嗎? 或是你想要特別精進特定方面?
恩,我想沒有
接著艾瑞克森問說: 那你跑時都在想甚麼?
喔,我在邊跑邊聽podcast, 想等等要完成的是,或是盤算晚餐要煮甚麼
艾瑞克森說 我沒有系統化的記錄下來 自己的跑步資料,沒有紀錄跑速 距離 路線 跑完後的心態 或是穿插快跑的速度
我猜你也沒有教練對吧
最後Duckworth明白了 如果是持續一樣的方式再跑 當然不會進步,或是說身體會習慣
缺少你跑步的目的是甚麼? 這也不是說缺少目標而是沒有用對方法
但是,如果是世界級跑著他們會怎麼想呢 ?
他們會以更科學方式來增加訓練強度 步速 心律 以及跑步長度等等
那甚麼是專家練習方式:
刻意設定目標
教練的建議回饋
持續投入
反思與改變 (Reflect and Act)
《恆毅力》這本書提到了一位《紐約客》插畫編輯的故事,Bob Mankoff 曼克夫
如果沒聽過《紐約客》的朋友, 《紐約客》在在插畫家的地位 就像籃球界的勇士隊一樣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團隊。
投稿率: 如果投入500幅畫裡面約只有 17福刊登: 退稿率96% 意思是如果你畫100次96次會失敗
Mankoff 在 1974-1977年 總共被退稿了 2000次!
平均一年約6666次 平均一天畫18個投稿 ,總計10950小時 (一天10小時來算),平均一小時要畫兩個插畫
很碰巧的,這個數子將近就是1萬個小時。
曼克夫並也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畫家之路,他也是從自己的興趣開始發展,但是在一路跌跌撞撞之後 最後才決定持續投入畫畫。
曼克夫說: 續投稿兩年後,我唯一得到的成就是: 我累積的 紐約客 退稿信可以貼滿整間浴室的牆壁
這些推積如山的退稿,告訴曼克夫說或許自己該換個方式 ,他把1925年之後的紐約客刊登插畫都看過了一遍 他發現有些人畫的也不是特別好 , 他開始懷自己是否是畫圖長度不對,可是這點也不成立 ,因為有些圖常有些圖短。 接著,曼克夫懷疑可能是他的幽默感方式不受觀眾親賴 ? 也不成立,因為每個畫家都有每個風格。
最後,曼克夫發現一個共通點: 每個畫家都會讓讀著思考
開始改變自己的畫法後,曼克夫在在隔年 被紐約客買了13幅畫 在隔年25 ,接著27 道1981年 紐約客主動通知曼克夫 是否有意願成為特約插畫家 ,
曼克夫在做的事情就刻意練習,它們會問自己哪裡沒做好下次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並設定目標讓自己針對某些面向努力,像是特定畫法,畫長度,甚至幽默方式 。
最後,曼克夫給說: 畫插畫就像人生一樣,十之八九不如人意 而要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是要對自己的底層標保有彈性 。
曼克夫是最加恆毅力的典範,他同時集結了對畫畫的熱情,與透過刻意練習來增進自己的畫畫技巧, 而他目的是發揮影響力能讓讀著思考。最後有者不放棄的精神
面對失敗的態度訴說著 ,自己的目標與人生的意義 , 遇到困難與不如意是常有的事情。我們該找尋的是自己的 北極星指數 而不執著於短期上的失敗
這讓我想到公鹿隊的傳奇球星,人稱希臘怪胎 Giannas , 有次他在總冠軍賽後,被問到怎麼看待這季輸球, 他說人生沒有失敗,我們不過是在往成功前進。而這就是希望的意思,跌到七次站起來八次。
另外心理學家布隆姆(Benjamin Bloom) 每個階段接需要數年的時間培養,
早期: 興趣
中期: 練習
後期: 目的
Hard Thing Task
Duckworth 分享了一個很時用的方法 就做 Hard Thing Task 在幫助小孩培養自己的恆毅力
- 每天困難任務
- 就是每天的刻意練習
- 你可以放棄但要等一季
- 需要一定的時間再來評量
- 你有權力挑選困難事務
- 沒人未你挑選,必須是你對你自己有意義才行,你才會更加努力
- 投入一項活動兩年
- 困難任務是需要持續調整的,一旦到達一個階段時間可以往上提高
然而,如果成功的背後單一歸咎於本身的興趣與意義與面對失敗的勇氣,那也只能說明如何堅持10,000個小時。但是,如果沒有舞台可以讓你練習一萬個小時呢? 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金錢生活,因此,你就沒已這麼多時間可以練習。 而如果累積10,000小時的後的成果不被市場所需要,或許這10,000個小時只能說是個數子而已。
如果比爾蓋茲剛好生在中國 他有成為世界首富的機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