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超級專案管理思維,規劃你伴侶選擇?

這篇文章會談到我們如何利用規劃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願景 裡面包誇 好的思維 使用方法 以及 那些地雷該避免?

我們都希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實現夢想不僅需要願景,也需要仔細的規劃。本篇文章將分享有效的規劃思維,實用的方法,並揭示哪些是該避開的陷阱

本篇文章是受到 《How Big Things Get Done》/《超級專案管理》的啟發,作者是 Bent Flyvbjerg 他是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榮譽教授,輔導過一百多項造價10億美元以上的專案。

如果我們可以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觀看超級專案上的成功的祕訣,並認真與聰明的對待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反思是無價阿。

因為最稀缺的資源是時間,過去了,即不會再回來了。 而在人生在結束時,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活出你想的方式。

規劃的目的在於有效的實現我們的願景 不管是生活 工作上 及人生重大關係選擇 一切連結到你的願景。(或許這樣說過度模糊,之後我會提出我們該如何描繪出自己的願景)

學習專案管理時,我發現我們常忽略『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核心問題,導致方向錯誤。

或是自己的為什麼不夠底層而導致無法有效的執行,或是因為種種其他事情導致事情延誤,錯誤的期待在心情上受影響。

我在工作執行專案時候發現 在開始計畫階段,很容易會想說先進一種還是同時進行好幾種版本來節省時間? 雖然花的成本是兩倍 但是不知道哪種方式進行有助於專案成功的方式 或是兩種方式都無效?

但真正的起始點應該始於為什麼

為什麼規劃始於「為什麼」

如果以終為使是答案,那麼規劃問題的 「為什麼」是引導答案的水管。而有水管還不夠還要必須到項正確的方向

很殘念的,我們在規劃的時候的時候不夠明確,或許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才是真正問題。導致了錯誤的方向。

在《超級專案管理》這本書上,舉了一個日常例子

一對情侶原本想要的是可以煮飯的廚房的, 結果最後,重新打掉整棟建築 並多花了好幾倍的錢 ,且最慘的是整修結束後,連鄰居因為看到它們整修後的房子最後也跟著整修,接者他們被迫搬出公寓再來一次,因為受不了施工的粉澄

因此在開始之前我們一定有清楚的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件事情,

有個好的方法在前面文章有提過,那就是使用5Why 的方式 (著名的豐田的五個為什麼 )持續問自己為什麼

  1. 為什麼? 因為煮飯時覺得廚房不夠美觀
  2. 為什麼? 因為偶爾會來煮飯給朋友吃
  3. 為什麼? 因為朋友有時候會來家裡看到我們的廚房
  4. 為什麼? 因為廚房不美觀 不夠舒服
  5. 為什麼? 因為想要與朋友一段好的時光

在經過這一系列問為什麼當方式才驚覺,其實想要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不管是給客人還是給自己,這樣與當初想改造廚房的想法不一樣,所以清楚的為什麼常常是隱藏在謎團後面的答案 。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Why之後,接下來是提高問題的判斷力

如何利用內隱知識提升判斷力

《超級專案管理》 上提到提升判斷力需要的是內隱知識的經驗

這又是甚麼意思呢 ?

先說說內隱知識與外隱知識是甚麼意思?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指的是經由實踐累積的直覺與技能,難以用語言表達;

而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則是可以清楚傳遞的理論與資訊。兩者的結合能有效提升決策準確性。」

騎過腳踏車的人就會理解 外隱知識 是理解 腳踏板 剎車 手把 變速 齒輪 基本用途 即使用時的技巧 像是平衡轉彎與剎車

內隱知識是你踏上腳踏車之後的經驗

有騎過腳踏車的人都知道,第一次要抓到平衡感說的比做得容易,但是當你越來越上手之後,我們基本上會忘記 平衡感的存在 (這也是我們後面要談的 人類心理繆誤 ,這裡我們先繼續。)

當你有內隱知識後可以幹嘛呢?

簡單來說提升你的決策準確性。 當你有經驗之後,你在騎車時所作的判斷會比以前都準確 不管是剎車過彎 甚至是雙手放開的保持平衡。

內隱知識套用在人生選擇上

套用到人生上,假設我們在選擇要跟甚麼樣的人再一起 或是選擇甚麼樣的工作 我們該做的是盤點自己喜歡甚麼 及不喜歡甚麼

假設你可能還沒有足夠的經驗討論時,會讓你可能不知所措,但好消息是,如果你不知道,你該做的就是累積你的內隱知識

舉例來說你談了幾段戀愛 幾份工作 你知道甚麼不是你想要的,因此你有足夠的內隱知識,你可以盤點你手邊有的資源,

這也是幫助你理解成你人生願景的方式,你透過以前你做的事情,並反思累積自己的經驗。但是傳統觀念認為,有些人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甚麼,或許有些人真的是這樣,但是相對普遍的大部分的人不是。

我認為人生願景並不是今天想明天我就會有的答案,他是一點一點建造而成,需要時間反思與實踐體驗自己的內隱知識。

這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人類誤判心理學。

避免常見心理陷阱

說起來簡單,那為什麼常常還是有很多不知道如何判斷呢 或是更準確地說自己想要甚麼?

原因是我們身為人都會有自己的盲點,這也是查理蒙格教導我們都應該擁有一個檢查清單,當你在錯測時,像機長那樣檢查為了自己生命生存的方式做錯檢查

我以《超級專案管理》書上所說的 ,3種心理學上的思維可以做解釋

  1. 這次不一樣的 獨特偏見
  2. 沉沒成本
  3. 過度樂觀

這次不一樣的偏見UniquenessBias

Uniqueness Bias所相信的是這次不一樣的心理繆誤

因為人類心理繆誤關係,我們很常落入 這次不一樣的心態 ,所以參考前人所做的事情當作經驗會讓你覺得沒甚麼用。

舉例來說政治,我們很常發現新上任的人員會因為表達出這次不一樣的口號,第一是為了他們的名聲,再來就是相信自己不一樣而有所作為,它們不想信前面個政黨所持的理念,反而是相信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結果顯現的是災難性的後果。

同樣的套用的人生伴侶,我們常覺得這次戀愛不同,因為對方看起來很特別,但可能只是感情熱頭上的錯覺。

相反的,你該思考的是前面幾次發生的事情 或是參考朋友的第三者角度

把人生另一半選擇當作專案管理來思考或許是比較有效的規劃 但很可惜 我們的社會並不喜歡商業化的愛情 。

商業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適者生存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所說,大自然才不管你想甚麼,自然選擇的是勝率最高的生命

沉沒成本

假設你與另一半已經約過幾次會 覺得感覺很對,你覺得不該放棄 因為你好不容易找到這個人了

這是典型的沉沒成本 因為你把前面找尋的時間同樣算在這個人上面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投入且無法回收的成本,影響我們的決策,讓人難以放棄。例如,因為已經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人們常會繼續一段關係或工作,即使它們已不再適合。」

換個角度 運用在工作選擇上,你常常會聽到

既然已經工作快滿一年了 不領年終 真是笨蛋,或是工作要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這句話乍聽下確實很有道理 為什麼差幾個月不領呢? 反而要去離職呢?

或是工作就是要簡單輕鬆我們才可以享樂阿

或許是吧 如果你清楚你想要做甚麼,當然更應該追尋你所想要的

但大部分的我們並不知道怎麼抉擇,你該考慮的真正是情事是 工作可以再找 但時間用了就沒了

所以沉沒成本讓我們落入了選擇上的錯誤,實際上選擇對於未來投入擁有複利的概念 才是更好的選擇

過度樂觀

你是否high過頭了?

心理學有個說法叫做 生存者心理繆誤 Survivorship bias 意思是指有在市場看的到的是唯一 但是實際上我們有很多事情是看不到的

我曾經有寫過篇文章提過 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見的 就是這在說這個道理

你選擇一份工作是否過度樂觀? 一段感情是否過度假想美好的一切

但是你可能會說如果不這麼想的話 那我們要怎麼繼續 如果所有的假設都是不好的那是不是不用選工作也不用結婚了 ? 因為想到之後都會有所害怕?

確實,但是真正重要的是 問問自己為什麼? 因為這是我們最容易遺忘的事情

假設你在抉擇工作, 問自己一份工作你想要獲得甚麼 ? 為什麼? 甚麼才是最重要的?

舉例來說,對我來說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讓我有所成長,感到自主,能有冒險的感覺 賦予人生意義

上面說的可能對你來說或許是可以參考的錨點,但我們還是會覺得不知道自己要甚麼而感到困惑,因為情緒上的影響讓我們在做決策時無法看到這麼清楚,因為大腦是個聾子科學家。

既然如次,我們應該使用較科學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人生。

皮克斯疊代的不敗方程式 start edited here

1995 年Toy Story 第一部推出,直到現在Toy story 預計要開拍第五集了, 每部膾炙人心的電影情節讓人耐人尋味。

為什麼皮克斯在商業上如此的成功?

我好奇是否可以同樣,套用在人生決策上?

先來說說,皮克斯成功的秘訣是疊代方式 在於反覆試驗與改進

疊代指的是你每次嘗試然後反饋 在一次嘗試,直到做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皮克斯作品流程如何利用疊代方式完成的

首先,他從一段迷霧開始

小朋友的玩具故事,一個生氣的老爺爺 一個小女生的大腦

a sign that says emotional whirlwind at night
Photo by Dean Gibbons on Unsplash

接下來花好幾個月時間探索概念 發生甚麼事情,地點在哪,怎麼了,有那些故事情節

完成後提供給 工作人員包括導演 編劇 畫師 高階主管。大家閱讀大綱,提出批評,以及他們想知道的事,

導演會一直重複上面直到大家都滿意後

他們會進行拍攝影片 導演與5-8人組成的動畫師拍成詳細的劇本大致模擬電影的樣貌

收集回饋之後再重複改寫劇本 編輯 動畫

接下來 將以上的大致電影 再來一遍 再來一遍 再來一遍

從劇本到觀眾的循環一般會走過8次

等你看到上映的電影大概是皮克斯做出的第九個版本

選擇伴侶也一樣嗎?

你是從一個迷霧開始 對於喜歡的一個人大概有個輪廓

你內心會描選擇伴侶的大綱 需要擁有哪些是可行的 擁有甚麼樣的個性 需要甚麼樣的價值觀 甚麼樣的外觀 相似的興趣

描繪完之後 可以給你的朋友看 哪些條件是否過度理想? 還是你覺得非要不可

舉例來說,你希望對方有車有房但完全忘記對方對方要有心跟你再一起 這個時候讓朋友或家人來看看是否幫助提醒你 哪些事情在選擇伴侶最重要的事

寫好後,你可以開始嘗試認識不同的人 不管是 朋友介紹 交友軟體 還是工作上認識, 妳可以依照你的設立的比標準進行

這個時候可以依照認識時候一樣 如果可以請多方認識同時不一樣的人 原因是你同時修正你的想要的東西

接者再來一遍 再來一邊以上重複認識人的過程

雖然可能過度了美化認識人的流程 但是正確的方向永遠比錯誤的結果好

過程中難免會受傷,會不捨,會犯錯,但這不就是疊代的方式嗎 ?

犯錯了 從中學習 再來一遍 犯錯了 再來一遍 犯錯了 再來一遍

當你真正找到另一半的時候這時候前面你已經學習到多少事情了

再一起後同樣可以使用疊代的方式進行關係

但前提是雙方都要有這樣的共識,而不是讓情緒一再的主導事件

有共識後,發現有不適合的地方

再次進行溝通與討論

直到你們雙方都有再次共識

提高勝率的錨點

甚麼是規劃的錨點呢 ?

他就是你參考過去找出相似之處 所做的預設心態

以下三個方面來分享錨點 (專案,工作,伴侶選擇)

專案管理錨點

舉例以專案方式的話我們可以參考之前做過類似專案所花的時間作為錨點,假設這個專案一班來說就是需要2-3個月完成 我們就會有預期心理 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投入預期會提早完成,但我們必須注意需要避免前面提到的 這次不一樣的心態。每件事情都就看你怎麼想 當你想找出關聯你一定有方法,當你不想給你100萬你也不想

工作選擇錨點

想要的工作的選擇也同樣可以用參考錨點的方式。

舉例在工作生活型態上 就是看看你的主管,他的生活方式是否是你想要的 ,因為他們代表了你未來的生活型態 (在工作上),也就是你參考的錨點

而要達成它們那樣需要花費哪些事情呢 (他們做了哪些事情,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

伴侶選擇錨點

想要提高勝率,你該參考的是在一起很久的伴侶的合作模式 當作有效的錨點

他們可能很快地相愛 但有甚麼共通的事,讓它們可以讓感情常跑10年呢?

你可以去問問這些人看看答案是甚麼 或是看看身邊的人他們都在做些甚麼

因為有時候行為代表的比說出來的還多 以下是我再長久關係融洽的人,

  • 無計較的付出
  • 給予對方需要空間時
  • 尊重對方的決定

愛情很重要的是不是一個計分板的遊戲 他反而是某種關係大於你自己,擁有這個錨點會幫助我們在未來感情觀減少走做的冤枉路,所以想要擁有長期的關係,你需要有效的錨點 來做參考。

規劃不是未來而是為了當下做準備

我們再規劃人生重要的事情上 同樣的可以利用巨大專案管理上

首先要清楚 好的計劃始於為什麼

清楚後 你必須以實踐方式以來提升你的判斷力,好的判斷力可以帶領你前往你想達到的目的地

路途上雖有許多的陷阱向是人類誤判心理學的獨特偏見,過度樂觀與沉默成本等等的陷阱 ,最後疊代的方式進行你的人生選擇,收到別人或反思反饋的訊息後再次改善

後記: 不停地成長是我的方程式

當初我在閱讀《超級專案管理》的時候,覺得最訝異的是皮克斯也是從一個小的故事開始的最後呈現到電影的方式 竟然也是經過至少九次的試驗。

換句話說每件事情都是從個最小的情開始發想,而我們該做的是持續的成長 ,我不知道這個成長會到多大或多遠 但我知道 如果我們不持續進行的話我們會停止在某個地方,而這樣知識複利概念會停止。

推薦大家如果有專案上的困擾,可以透過此書收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