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三個禮物。

當我慢下來,我的生活出現了許多細節

這種感覺不再是焦慮、緊張、恐懼與壓力,而是好奇、新鮮與美好,

早上起床,每天聽見的鳥叫聲有所不同,

開車停紅綠燈時,發現左邊大樓旁,種了一棵樹,

桌面的凌亂,照映出當下思緒,急著把所有事情做完,

上班打字時,身體不自覺得會縮起來,感覺肩膀上多了不少壓力,

到了下午,酸澀的眼睛,就像午休時的日光燈熄滅了一樣,提醒著我該去休息了。

經過反思,我才想起,年初設定目標是一年寫出五十二篇文章,而這樣的壓力讓我有時身體不堪負荷,而我的身體告訴我,適時地應讓自己休息一下。

Slowing down and enjoy life. It’s not only the scenery you miss by going too fast- You also miss sense of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 

Eddie Cantor

closeup photo of orange snail crawling down pencil on ground
Photo by Pascal van de Vendel on Unsplash

設定目標不代表不能改變!

設定目標不是被目標綁架,是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前進。

「就算真的沒做到又會怎麼樣呢?或是晚一點達成又如何呢? 」不禁詢問著自己。

這樣是一種心理上的身份認同,我想要每週產出一篇有價值的文章,但好的文章需要時間的醞釀,而我忽略的是生活上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會影響我產出的品質,

這與Naval所說的不約而同。

You are just a monkey with plans 

不產出並非浪費,而是另一種捨得。

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但不利用不代表產出。因此,我每天都希望時間發揮最大效益,我知道時間只要使用了就會沒有,而我一直在思考我是否有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但我沒有注意到的是,當我不做A,卻得到了B。

「誰說只要不利用時間就是一種浪費呢?」 我不經這樣詢問自己。

以前,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是看書、健身、寫作、冥想、畫畫,希望把時間利用到最滿。期許自己成為像蒙格一樣的人,只要有書在手邊就不覺得浪費時間,且彷彿成為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但疲憊者身軀再告訴我,適時地分心也何嘗不是一種學習?

慢,讓我擁有看待事情不同角度。

以前旅行總是想把行程塞滿,其實慢下來後,它更像是在提醒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帶著這樣的體悟回國後,我對生活方式與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慣有了新的變化。

先是在《機會效應》讀到分心是為了帶來更專心,接著在《慢速工作力》中了解到,知識型工作者與原始狩獵者的產出實際上差不多; 作者 Newport 分享了一個觀點:上班時刻意去看場電影(別誤會,不是叫你偷懶不工作),而是透過這樣的休息來激發更多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讓自己綁架自己,而透過適時的反思,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可以擁有不同的體驗。蒙格說過,我們都不應該擁有某個觀點,除非你可以完全的反駁自己。

而你,最近有好好慢下來,靜下心來跟自己談話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