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連假,我刻意安排了一趟旅行,有別以往不在著急地想要做下一件事,這次刻意安排自己出遊給予自己不同的體驗
從規劃到漫步旅行,每一刻的細節與審思,讓我的人生有有著不同層次體悟與感恩。
刻意的節奏轉換
這幾天下刻意沒有了目標,生活多了幾分從容。
以往設立的目標頓時與自己沒有了關係,這讓我也好好重新審視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從每天一早起來寫作,到現在靜靜地享受當下,我不再急著做下一件事,而是感受每一刻。
吃飯時的急躁、生活中不斷追尋目標的焦慮感,好像做完一件事,就急著進入下一件,沒有產出就彷彿不被認可。
我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急躁其實是來自逼迫自己「完成」。無論是早起寫作還是下班後的運動,彷彿每天都要有所產出才是「有價值」。
但這些,在大自然眼中又有什麼意義呢?
回歸自然的「定」、「靜」
當我觀賞鳥停留在百年榕樹的枝上時,我們在山上顯得格外渺小。
對山來說,我們像是螞蟻,對宇宙來說,我們更像是塵埃
我們什麼時候好好停下來仰望天空?
陽光從樹葉縫隙灑落,微風吹拂,我脫下鞋站在石頭上,腳底的冰涼與粗糙提醒我我真實地活著。接著我坐下來,悅耳的鳥鳴被放大,我感受到榕樹的靜謐之美。再多的人造,也不敵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從遠觀望著大海,看著人在玩著衝浪,路邊海女撿者垃圾,我閉上眼睛,躺下了靜靜的感受,地上的的石頭有著溫度,聆聽著海浪拍打者岸邊,彷彿在提醒著我們是多麼渺小。
整個世界被慢放,我感受到自己的無比的渺小,我不再感到急躁,也沒有下一件要完成的事,我只感受到當下、微風與平靜——這就是「定」、「靜」的力量。
豐富的內在選擇
回程途中,我們遇到的一對攤販夫婦,原以為他們只是路邊的攤販,沒想到背後藏著人生故事。
太太曾是老師,先生則是上班族。退休後,他們選擇務農、種咖啡、享受山谷的寧靜。這樣的生活,沒有汲汲營營,卻有著豐富的內在與選擇。
那一刻我反思,如果我已經知道一生要花多少錢,那我還會每天只想著要賺錢嗎?
我們每天奔波的目的是什麼?
或許最重要的,是回過頭來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