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年前天氣晴朗的午後,我和朋友各自待在辦公室的另一端,辦公室吵雜的聲音此起彼落,加速者我們思考未來。 叮咚的一聲,訊息那頭傳過來
「我在考慮要不要出國念書。」
雖然透過文字,我感受的他的聲音有些猶豫與不安,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等待被指引。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去就去啊,為什麼不?有什麼想做的事就去做。事後回想, 我感受到自己的回答像個路人,告訴的對方往前就會到了,卻也從未讓對方真正的表達。我們的對話戛然而止,只剩鍵盤申在耳邊迴響。
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我意識到《精準提問》遠比給急者答案來的更加重要 。就像 《我可能錯了》裡面的住持阿姜賈亞薩羅持一樣
「下次你感到不知如何提問前,先屏住呼吸,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
精準提問就像這句 『我可能錯了 』的魔法箴言一樣, 當你不帶著批判的眼光並用好奇的態度做提問,就像一束光,劃開迷霧,照亮對方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
而這束光 正是《精準提問》帶給我的啟發。洪震宇老師在書中寫道:
主控故事的不是聲音,而是耳多
洪震宇老師的《精準提問》就像一位住持大師 手持一盞明燈,在迷霧中為我們指引方向,他輕輕一點,變能劃開混沌,點出核心問提。書本上一步一步的點醒迷途的弟子。
因此,我想分享六堂魔法箴言,幫助你在提問的路上,像光一樣劃開迷霧,找到真正的答案。

1. 原子習慣: 身分認同的聆聽是第一堂課
精準提問的第一堂必修課是身分認同的聆聽。好的聆聽需要專注聽對方說話,聽完後會感受到理解對方,並產生正向的好奇連結 。
身分的認同是把自己定義成傾聽者而非解決者
既然認真聆聽是最重要的一堂課,但在生活上大家卻不願意認真呢?
經過幾年當業務經驗與反思 ,我發現這與慣性有關,那就是: 我們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關心對方。
我們在工作上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壓力 ,事情又多的時候 我們只想快點把工作做完
所以你有聽懂嗎 ? 你應該樣做
怎麼會這樣處理 ? 你怎麼沒有想到,
因此,我們很容易的帶者慣性帶者解決的心態而不是帶著好奇心與認真聆聽對方所說的; 資本主義並不提倡關心對方感受,最終看的是成果,誰又會在乎你的情緒呢?
但想要改變是有選擇的。
《原子習慣》指出:『身分認同決定行為,當你相信「我是傾聽者」,自然會專注聆聽。』
同樣的,最成功的教學法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活動,而不是行為動作,所以我們先由改變身分認同出發,認知自己一個甚麼樣的人並啟發到認真聆聽的狀態。
因此,要有先有身分認同的聆聽才是開啟認真聆聽的第一步
[[5.6a一位主管是一位教練 為團隊付出不求回報 創造共識與活在世界上的意義]]
2. 當個大象還是騎象人? 理解與轉化讓我們獲得共識
第二堂魔法箴言,精準提問是讓我們建立共識,而建立共識的關鍵在於理解情緒而非控制對方
但什麼叫做建立共識? 是我們有共同目標嗎 ?
精準提問提到,產生共識就是被理解與轉化 .
情緒不能被控制,卻能理解與轉化
可是對方都不聽我說話了 我要怎麼讓對方聽我的? 我要怎麼讓對方理解我?
在前面一段 我們學習到 資本主義需要的是解決問題,而忽略感受 但這章我想先說說我們真正的聊解過自己的情緒嗎?
我想先說個故事,
一位5歲小孩手上拿到剛買到的冰淇淋,但一個不小心掉到地上,難過的哭者叫媽媽 說媽媽: 冰淇淋掉 到 地上了啦! 我不要!!
媽媽反過頭來,罵了一頓 怎麼這麼不小心, 哭甚麼哭 沒甚麼好哭的 只不過是一個冰淇淋而已 在買過就好
你如果是這位小孩有甚麼感受? 感到照顧嗎? 還是覺得自己沒關在買過就好
但我想跟你說,冰淇淋掉到地上有關係!
當孩子哭泣時,否定情緒只會加深對立,而提問『冰淇淋掉到地上很難過對不對?』能開啟共識。」你很難過我觀察到了 可以哭 可以說出你的感受
因為我們是人,本身是有感受的,而大人教導我們不可以已有感受,不准哭 不准難過 或是沒關係,我認為這個是否定自己該有情緒方是
或許我們該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快思曼想》作者康納曼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跟你說不准哭 不準難過就是我直覺反應的系統一
但其實你需要的是系統二 經過思考方式的回應 這也是精準提問 養成的方式路徑
洪震宇老師把心理學家 海德特 在騎象與騎象人用比喻系統一與系統二
- 系統一是大象(直接式反應)
- 系統二是騎象人 (理智與深層思考 )
那,我們身為騎象人是想要控制大象對吧!?
錯! 我們並不是要駕馭大象,因為大象是無法被控制的!
既然大象是一頭野獸 我們應該如何與大象相處呢 ?
大象因為不理智需要被理解與轉化, 而你該考慮的是改變自己
這就像情緒一樣,我們的情緒發起時不是考理智去控制。而是讓他感受到同理

回想起來這與精準問題的產生共識有什麼關係?
因為當你與對方是有共識的時候 對方會認為你是同一隊的,同時因為你的態度改變,你也會感覺到得自己與對方是同一隊的,所以情緒才得以獲得理解與轉化 ,讓你們變重同一隊的!
因此,精準提問第二步是建構共識 而理解共識的目的在於讓對方認為同一個團隊,讓對方的情緒得以流動,因此獲得理解與轉化。
那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問出真的問題呢?
3. 為什麼老師不教我們該怎麼問問題 你該學學的問題意識
精準提問的核心,在於培養問題意識,也就是找到你的「為什麼」。然而,我們常常混淆「問題」(Question)與「難題」(Problem)。在英文中,這兩個詞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 Question:問題,是一種現象或疑問。
- Problem:難題,是一種困難、期待或目標。
問提意識是找到真的核心問題 並提出解決之道, 下圖可看到 先知道自己問題的部分是在哪一端,才進入深刻思考

我們很直覺的落在問提與難題之間,而是不是針對核心問題做出提問
這就像你問 我到底可以去哪裡,柴郡貓說去哪裡都是一樣的
你需要先知道終點在哪 才有辦法問出精準的問提
假設你在想是否要出國念書?
那出國念書的問題比較像難題 並不向是在針對核心問題做提問
我們可以利用 5W1H框架 +還有呢 構思問題意識
- What 出國有對你有甚麼幫助
- Who 誰有出國經驗可以讓你做詢問
- Where 你想要去哪個國家
- Where 你從何時開始想出國的
- Why 為什麼你想要出國
- How 要如何達成出國的目標
接下來 還有呢?
- 你出國有什麼期待?
- 是真的想完成想進修的學業
- 是想要出國看看世界
- 還是只想換個國家喘口氣
- 存錢多少錢才夠
- 預計要去多久
- 要花多少時間存錢
- 家人會支持嗎 ?
- 我有辦法做到這一切嗎?
從上面再細分那些是我們的 Problem 那些是 Questions 我們或許可以延伸找到自己的問題意識
問題現象 Question 是你目前所在的位子
- 你必須持續存錢 存多少錢
- 你必須要花多久時間
- 你要出國多久
難題是 阻礙 期待 目標
- 阻礙是沒有錢 家人不太可能支持你 恐懼白忙一場
- 目標或許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甚麼
- 期待念個學歷的同時並體驗國外人生
因此要建立問題意識,必須由發散的思開始,並探索核心問題,
那麼,當你詢問為什麼你想要出國,問題意識可能像是:
- 最大化體驗自己的人生
- 做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工作
因此,透過5W1H+還有呢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構思出自己思考的脈絡 ,並找出問題意識。
接下來我們使用到實用的技巧替我們的問題便的共容易思考
4. 好的問題組合,觀點力是你決定命運的工具,你有選擇過你的觀點嗎?
好的提問是一個問題的組合,而觀點是幫助你的工具
前面我們學到問題意識,那接下來你可以選擇想要的觀點融入到你問題上,並使用帶出更深刻的層次與對話。
我們的觀點力反應著我們做事情的習慣,我們的習慣反應者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維反應者我們的命運。
觀點力正是我們的洞察問題的能力,前提是你比需覺察它的存在。
想像看你正在電影院 電影播放者不可能的任務Should you choose to accept the mission,你早已整個人陷入在電影情節 完全忘我 直到電影結束,才回過神來結束了這個不知覺的任務。
你正在為自己撥放電影當了主角 你自己不知覺自己坐在電影院裡罷了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你是否有注意到 電影鏡頭有分 遠景 中景 與近景
觀點力就像一台攝影機,切換遠景,中景,近景,觀看各種不同角度,精準聚焦核心問提。
- 遠景 (視野) 是俯瞰全局理解問題脈絡設立問題意義
- 中景 (視角) 是換為思考
- 近景 (視點) 是聚焦問題 必須讓對方好回答 接地氣 善於思考
由遠到近讓自己有邏輯的詢問問題 你就是這部鏡頭的導演,希望用各個角度切入,以利完整的理解事情的脈絡
假想,我是否該該跟一個人再一起?
若你想知道一個你喜歡的人對於一段關係,有甚麼看法你會怎麼問?
什麼是一段好的關係 或是 你對一段好的關係有如何看法
但這些問題都太過攏通,
你可以透過觀點力的方式 組合自己的問題 由如一把俐落的雙面刃 精準的提問出一個裂縫
針對關係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者提問是用近景 中景 遠景的模式 來幫助理解自己的觀點
若想知道你對婚姻有甚麼看法? 我們如何可以自我延伸? 以下我提出自己練習的方式
- 遠景視野 (Why) : 關心你是與我擁有相近的共識想要成為對方的另一半
- 中景視角 (How): 透過在婚姻或是情感上的交流理解這個人的個性,價值觀
- 近景視點 (What): 你喜歡哪類型相處模式 ?
上面的問題經過組合 濃縮成一段 容易思考與方便回答的方式
- 在過去幾段感情哩,你遇過印象最深刻的3人,能否分享他們分別讓你學習到什麼,以及帶給你什麼樣的意義
- 如果想要再一起一輩子,你認為一段成功的關係 擁有者甚麼樣的特質?
因此觀點就像一部攝影機,而你就是導演。理解每個角度的問題組合就由如精準的一束光,在問題上畫出合適的問題。
5. 好的問題是裝上兩支水管: 思考與樂於回答
好的問題是幫助別人回答思考,而怎麼問比問甚麼還重要。
洪震宇老師說,我們把問題想出來 到實際問出問題 這中間還要考慮情緒並轉化成對方能夠聽懂理解的問題,並不簡單
設想 我突然問你 什麼叫做好的問題?
這樣你突然會回答一些空泛的答案 例如 因為很重要可以溝通 因為可以發揮好奇心
同樣的生活舉例 為什麼你會想出國
洪震宇老師說 好的問題就像裝上兩支水管 好的問題是會讓你思考也會讓你樂於回答
為什麼要出國,經過思考後,可更改成
什麼樣的人生是你會想要過的也會讓你值得回味的
大家有看到當我問到 人生與值得回味 在與為什麼想出國做比較,就像水庫洩洪一樣,當你被問到值得沈思的問題時,會讓你深刻的思考並發現你想做的事情。
因此,同問題意識一樣,就是做為什麼做這件事情,我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甚麼,了解自己的為什麼,我們可以更有效的溝通對彼此理解。
6. 匠人精神,精準的選擇你的工具
提升提問技巧需要工匠精神,持續精進自己。《Deep Work》中提到,一個好的農夫不會把所有農具都使用在自己的農場,而仔細思考,選擇最適合的工具。 這不一定是最大利潤化,而可能是讓農場永續的經營。同樣的,人生不是只有賺錢,而是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式認真生活。
因此,擁有正確的心態,是讓我們有耐心的選取最適合的工具 ,洪震宇老師在《精準提問》中提出了四種實戰提問工具,幫助我們在對話中更有效率地建立連結、挖掘核心問題
- 承轉力
- 重點力
- 正向提問力
- 追問力
1. 承轉力: 創在like感,建立連結
承轉力目的是讓對方產生連結 ,就像農夫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農作物一樣,具體方法是 使用『4W1H』建立連結(Who人物、What事件、When時間、Where地點、How方法
注意: 4W 不是5W 我們把Why移除了,因為 為什麼 會有給別人檢討的感覺 有種追問過去感受 「為什麼你都不聽我說話?」,不如問「是什麼原因讓你不聽我說話?」這樣的提問更溫和,也更容易讓對方敞開心扉。
2. 重點力: 掏金者思維,專注聆聽
- 同理式聆聽: 給與對方同理並附送對方的話語: 恩對 對方都不聽你說話
- 理性式聆聽: 確認對方的意思與自己是否有落差: 你說到 對方不跟你說話 是完全不理你 還是 只是回答簡短呢 ?
- 總結式聆聽: 所以你感受到很孤單 因為對方並沒有認真聆聽嗎
3. 正向提問立: 專注未來,避免批判
正向提問是專注於未來的可能而非過去發生的問題。例如,用「怎麼」或「會有什麼」來取代「為什麼」。
為什麼不問為什麼?
為什麼帶者一種批判質疑的口吻且是一種回頭看,想確認誰導致了個問題,卻也讓我們無法靠近想了解與解決問題,反而容易陷入一種負向情緒
4. 追問力: 觀察細節,探索觀點
追問是透過觀察細節,探索對方觀點 。 具體追問力可以透過以下五點
- 趣點: 有趣的點: 你剛剛提到你這覺得有趣,當初為什麼會這樣決定阿
- 轉點: 轉折: 你提到原本想做,後來去沒做,是為什麼阿
- 斷點: 故事沒交代清楚’: 你剛剛說後來去找了另一個人,後來發生甚麼事?
- 痛點: 情緒字眼:你剛剛說到很難過,可以多說說嗎?
- 雲點: 模糊不清的部分? 例如:「你提到的『那個感覺』,具體是指什麼呢?可以舉個例子嗎?」
承轉力 重點力 正向提問力 追問力 是不同的工具,就像農夫手中的工具一樣,根據合十的情節選擇最適合的工具,才有辦法精進自己的提問。
學習身分轉換,騎象人,問題意識,觀點力, 問好問題 是為了擁有匠人精神,耐心磨好自己的作品,創造出最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後記: 一束光,翻轉我的人生
最近,我認識了一個人,而這一切的開始,正是我在《精準提問》中學到的「轉點」。當時,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使用了書中的追技巧,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意識是什麼。但就像一束光,劃開了對話的迷霧,讓我看見了對方的內心。
我問他:「是什麼讓你以前不想,但現在卻覺得有趣?是什麼轉變了嗎?」
他停頓了一下,笑著回答:「我以前最不想當的就是老師,但現在,我的職業卻正是老師。」
這就所謂的轉點,從不想到想的轉折,我立刻追問:「是什麼開始翻轉你對這份職業的印象?」這個問題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心中的故事,也開啟了一場深刻的對話。
精準提問就像一束光,改變了我的人生,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對生活的認真態度。學習提問,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為了成長;成長,是為了過上想要的生活。而過上想要的生活,正是透過持續學習,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這一束光讓我明白 每個問題都是照亮他人與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