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靠紀律,讓自己做就對了嗎?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忽略自己感受?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用愉快的心情讓自己完成每件事
這篇文章《 Feeling Good Productivity》 的讀書心得。 作者是Dr Ali Abdaal 是一位醫生 創業家 也是全球最最多人追蹤的生產力專家。
這本書提供一個反主流的觀點: 我們可以 Feel good 同時再進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Just do it做就對了!
書本上總共分成三個部分 每個主題提供不同階段高效方法 分別是
1. 玩樂 Play
2. 解鎖Unblock
3. 玩樂Sustain 。
- Play 使用遊戲化的思維幫助你別過度認真
- Unlock幫助你理解是甚麼卡住了 導致你不想前進
- Sustain幫助你持續的續行,像是看這指北針一樣 提供了一些願景思考方式提醒我們自己在哪裡 跟想要往哪裡去
如果你也對最近一些事情感到沒有效果 書本上的工具至少有10來種,可能不是每種都適合你,但如果你願意嘗試,絕對是一本Cp質含量很高的書。
今天我想來分享6個我在書本上學到個觀點 ,這些方式與哲學上的思考有關,他並不是一個待辦事項 讓你備感壓力,而是讓自己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好吧 讓我們趕快開始吧!

1. Why 你還在拿OK棒告訴自己你沒關係嗎?
紀律是拿著OK棒告訴自己沒關西再忍一下就好。但是我們要的不是只是沒關係,我要的是找出根源,並做讓自己享受當下
想像你現在很悲傷, 你朋友跟你說 別難過了 加油
或是你很生氣 你朋友跟你說沒甚麼好生氣地拉 跟那種人計較不值得
相信你聽完之後都覺得 我也知道不值得啊 但我還是很生氣 於是我們就告訴自己一樣的話 讓理智戰勝自己的生氣
這就好像拿了一個OK挷往你的傷口貼 ,也不詢問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沒錯ok棒的確有辦法治癒傷口,但是他只治療表面
因此我們針對自己沒有效率的時候 也常對自己說 “做就對了” 是一樣的
然而這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你沒有找出最重要的核心原因造成你拖延恐懼的原因,
因此,我們必須試圖找出讓自己不想前進的原因,並針對這個原因對症下藥。這與 班傑明富萊克林所說的 一樣
預防勝於治療
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而我把它改成
理解原因,比告訴自己10000次沒關係來的有價值
2. 想要對症下藥就是問自己What’s Blocking Me from Doing it
我們都很容易拖延,每天有多倒數不清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想想你今天有哪些事情是原本要作但卻因為某件事情而沒去做或是自己就是不想去做呢?
Abdaal說我們一般對於事情進展有三種方式
- 無作為:選擇逃避,不做任何行動;
- 激勵法:透過說服自己找到理由;
- 紀律法:忽略感受,強迫自己完成。
然而,這些方式容易導致情緒倦怠或效率低下。真正高效的方法是第四種:「解除阻礙法」(Unblock Method),也就是問自己:『是什麼阻礙了我?』
我來說說我最近遇到的問題,當你同事在你很忙的時候,問你一件很需要花時間確認的問題
這時你會怎麼做?
1. 你可以甚麼都不做,讓事情擺爛
2. 你可以說服你自己 因為這很重要所以必須確認
3. 不管如何工作來就是必須要確認
這三種方式是我們一般人在進行都會遇到的問題 尤其是2跟3最後讓自己做起來相對不愉快 而我們都是用激勵法與紀律法在做事情
Abdaal 最後說實際上最厲害的方式是第四種
Unblock Method 就是問自己為什麼 幫助我同事會變得這麼困難? 也就是說為什麼要幫助它讓我不想?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我這麼不想這麼做的原因是 我手邊已經有很多事情要確認了 但我卻要花時間在幫忙確認這個小事情,而你應該可以自己找出文件並自己推算出答案 不是由我告訴你該怎麼做。
Abdaal說了兩種方式可以離清楚自己為什處於不想做的狀態
1. 指揮官意圖
2. 豐田的5個為什麼
1. 指揮官意圖指
揮官意指的是開始一個計劃之前,問自己這個計畫背後的目的是甚麼?
我自己歸拿出兩種解答
1. 同事問得這個問題,背後的目的是要讓產品能夠順利的上線並順利量產
2. 你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甚麼?
是為了幫助他人
是為了讓自己有自主感 有價值 有成就感
當我清楚的知道我做這個計畫是要幫助他人的時候 我放下了我的執著 我瞬間了解到了,對方也是在進行工作 他可能沒想到怎麼確認 同時我也搞錯了,目標不是在於讓自己賭氣不處理,而是盡快地讓工作完成 而節省我更多的時間做事並設立計畫預防後面怎麼不再發生才對
2.豐田的5個為什麼
1.為什麼
因為我覺得你應該要自己看過你手邊的事情 再來問我
2為什麼
因為這是對我的尊重
3為什麼
因為我的時間不夠用
4為什麼
因為工作量大 但是只有我一個人能確認
5為什麼
因為工作分配量不平均過分依賴某人確認某件事情所導致
所以當我自己不想做的時候 我知道是 因為工作煩躁而不想要被打斷目前的進度 但是因為突如其來的事情我必須被打斷 而我忽略了本質上是工作分配不均所發生的事情 而我也忘記我當初工作的目的是要幫助我身邊人的人,而我內在的不平衡造成的
試試看NICE Goal Approach
理解自己為什麼而拖延後,Abdaal說可以幫助自己設計Nice Goal,很有趣的 NICE goal 與我們一般聽過的SMART Goal用法不太一樣
其差異就是 NICE Goal 是針對短期一周或當天內的目標
SMART Goal是針對長期超過一個月以上的目標
- Near Term – 設定短期的 假設是本周 或是今天完成的部分
- Input based – 享受當下寫作過程專注在現在可以做的
- Controllable – 能專心寫作最多四小時 1-2小時也不錯
- Energized 我如何使用遊戲化 今天這個任務是完成這個文章?
舉例

相對於長期的目標,Nice Goal 幫助我們更加聚焦在一周內可以控制的目標。同時融入了讓自己感覺好的方式進行,因此,長久下來提高我們的成功機率
3. 每件事你選擇如何完成的呢?
書上說了一個故事,2016 六月,一個工程師在在美國知名的論壇 Reddit問談發表自己的文章結過讓自己被炒了魷魚。
原因是他每天都是做一樣的軟體品質測試實驗,所以她花八個月想出個軟體幫她做實驗,這樣他就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
他在論壇上面這麼說,
From around six years ago up until now, I have done nothing at work. I am not joking. For forty hours each week I go to work, play League of Legends in my office, browse Reddit, and do whatever I feel like. In the past six years I have maybe done fifty hours of real work. So basically nothing. And nobody really cared.’
這則故事不是鼓勵大家不認真上班,而是說你完全有決定權在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妳可以每天守本分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並按照流程進行 但你也可以想出更有效率的辦法讓事情事半功倍
雖然你沒有決定權要完成甚麼事情的結果,但是你有決定權在於過程中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FiletOfFish1066 had realised that he might not have ownership over what he did as he had to do what his boss said. But he chose to take ownership over how he did it.
4. 為什麼是我要做這件事? 到我感到很榮幸是我
相信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是被爸媽叫去做某件事情,還是與同事上的工作。 我們最常想到的就是為什麼事我要做這件事?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最近工作壓力大且繁瑣, 因為同事問一下無理頭或是沒有思考問題特別讓我難受 我難受的點是因為浪費了我的時間,且需要再次確認 。我不喜歡重工的部分,但是實際上我後來思考了一下 對方根本不知頭尾要怎麼查清楚細節,這就好像你被cc在信裡面卻被告知你都在信裡面阿你自己去看一樣。但因為你根本不是主事者你不會清楚所有事情的細節。
但是我們大腦卻會一度的認為就應該把事情做好,但卻忽略了 別人實際上也很忙的事實
那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可以避免這樣事情呢?
延續上面的例子,我拿自己來實驗,這周當我同事問為什麼的時候,我的確感受到 為什麼你要來問我這個 但是當我使用 我是有選擇的 的做法之後,我無法改變不做這件事 但是我可以改變心態
因為我有能力處理這些事情 而我也不想造成它們工作不愉快
他們的工作是來幫助我處理這些雜事 我很榮幸幫你確認
從為什麼是我要確認這件事?
我選擇做這件事
我有資格做這件事
我很榮幸做這件事
首先我從為什麼是我換了個說法 我選擇做這件事 我賦予做這件事 到我很榮幸的做這件事情
當我看到我同事因為我選擇幫助他解決問題之後,我也感受到自己比較好受 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同時我也體諒到她的難處,畢竟只有我是主事者 有決定權 要不要做這件事情 就看我要不要
從為什麼是我,轉換到 自己不想做是一種方式,但是我們時常 因為自己不想行動所以阻擋我們前進
5. 我希望我爸媽在我念書告訴我的 外在動機可以大於內在動機?
不意外的持續一件事情,內在動機絕對是大於外在動機,但是Abdaal卻說外在動機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持續的維持一件事情
內在動機指的是: 你真心想要做的一件事 完全啟發內心自動自發
外在動機指的是: 因為外在的獎勵與結果
假設你今天是一位學生 以下三種分別是外在動機
- A 我讀書是因為我爸媽告訴因為需要工作所以需要看書 我需要好好看書避免被爸媽責罵
- B 我之所以看書是因為大家都在看 我不敢落後別人 我雖然討厭 但是我沒考好會讓我爸媽失望 我也會內疚
- C 我讀書是因為我想要表現出色 ,雖然討厭但是我必須通過測試,以後才有機會才有做我想做的事情,如果失敗了 確實會讓大家失望,但是我盡力做到最好,問心無愧
你們猜猜哪個選項 或許是比較好的方式在外在動機呢 ? 不難猜吧
答案是C
雖然過程可能痛苦 但是選項C卻是健康的方式,他鼓勵我們前往自己所珍重的目標而努力
你必須知道你的終點在於哪,你才有辦法知道這些目前都是過程 這讓我想起Elon Musk說過的一句話
WORK LIKE HELL
當別人在休息時候 你努力認真學習 當別人浪費了時間,你花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這樣的回饋絕對是無價,但前提是你清楚知道你自己要甚麼。
但你必須時常的檢查自己的目標 當你懷疑時候給自己時間回想反思自己的人生
最好在一個沒有人打擾的狀態下 思考接下來1年 5年後的人生
書上介紹到的 我自己都嘗試過各有不同功用,礙於篇幅 不做每個方式做講解,有興趣的話 去找書來看看摟~
- Eulogy Method 訃聞寫法
- 12 Month Celebration -假想一年後所達成的目標
- Odyssey Plan (from Design your life)
6 記得你是一位實驗科學家
前面我們提過五種或許實際上超過五種的一些思維。但是最後一點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 思考像個科學家
查理蒙格說過 當我自己無法說出相反的觀點 我自己不配上這個觀點 這是幫助自己客觀很重要的方法
如果你沒有強大的why 或是清晰的思考邏輯 你很容易隨波逐流
生產力也一樣 如果你不知道你需要甚麼 生產力對你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當你清楚後 生產力就像是我們的工具 而我們就是科學家
物理學家的目的就是搞清楚這世界的法則 它們會嘗試許多工具 直到算出證明初相對證據,但它們知道他們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只能說我們暫時這樣想 因為誰知道過了幾年有不會不有別的學說可以在改變目前的理論
同樣的道理套用到生產力上,有些適合你,有些不適合 你要做的就上當個生產力科學家
第一步, 定義問題,
找出你的生活不滿意或是想改進的地方,使用方式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寫出自己訃聞,Odyssey plan
第二步,假設
我們需要做出那些改變 這些事情才會有所差異,執行我們上面所提過的任何是用你的方法
第三步,執行
你如果只知道理論卻不願意執行,就像你告訴游泳教練,我知道怎麼游泳,只是我從來沒下過水
唯有透過執行 你才會知道 哪些適合你,就像有些方法適合我,但是可能不會適合你
Abdaal 說其實他一開始也把生產力當作紀律在執行,但是當他開始當起實驗家之後 他的思維開始轉變,他找出適合他的方式並把它寫成一本書,這些是他的方法,而他教導我們除了這些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像科學家思考實驗他所說的話。
而我希望你也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一個實驗,哪些是你有想要嘗試的,想要了解解,歡迎寫下你的心得遇問題,分享給我 🙂
後記: 我揮舞者華麗的劍術
再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也遭遇了寫不下去的痛苦,於是我開始想像自己就像個科學家式。 開始嘗試不一樣的方式, 像是我問自己寫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甚麼 ? 答案是,幫助到同樣也在遇到拖延時也想要持續的人
我嘗試了冥想式,讓自己休息少做一點而不是的一在地向機器人式的進行輸出
我想了一下 我當初設定寫這篇文章的是目標是本周內完成同時府和NICE Goal的方式
我假想,我是查理蒙格 我能做的就是專注 的完成這些文章遇到困難我可以害怕 但是遇到心理上的繆誤我應該拿出來對照我犯了那些錯誤 這樣我在寫作時候應該盡力去避免?
獎勵行為? 如果文章寫好並沒有自己有慶祝獎勵的話 我沒會沒有其動力?
就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當下,前兩天濟州航空發生嚴重的空難….我感到自己是無比的幸運可以還坐在,寫下這篇文章,對於那些罹難的人 卻沒有好好的機會對他們珍重的事情好好地說再見
不論在工作上遇到,生活上所有小事 又有甚麼好計較的呢? 而離去我們的人又可以拿甚麼來換呢?
每當我這麼想我會希望把每天都最後一天而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充其量只有80年,而你死後的300年根本不會有人記得你,再過幾十億年人類滅絕 這一且又如何?
話雖如此,我還是想到我的偶像說的,我想把我的劍留給想要揮舞的人,我現在想要做揮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