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9, 2025

你選擇「運氣」還是「機會」呢?

《機會效應》的讀書心得 你以為機會是靠運氣,還是由命運決定? 許多人相信 「多出去走走,機會比較多」,但這句話卻只說了一半,為什麼有時候有人刻意參加活動,但依舊沒什麼有收穫? 真正的機會不是單純的透過曝光降臨,而是需要特定的心態與行動來創造。 「改變人生的幾個轉折點,都是他不熟悉的朋友,意外的邀請 ,讓他意外發現。」,洪震宇老師在《機會效應》提到。 機會就像個地瓜一樣,外表平凡,埋藏在泥土之下。如不仔細挖掘,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現它內在的黃金。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發現機會能力呢? 其實,答案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機會的六大能力 地瓜生長的過程中,從播種、發芽、成長到成熟,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受到各式各樣的環境因素影響,而這些條件,正是認識機會的六種能力。 這些正式孕育機會的條件 本篇文章分享我認為三個幫助到你認識機會,分別是 「混亂」→「人脈」→「分心」 製造混亂,探索自己,賦予意義 製造混亂是過程,不是目的,重點是讓你發現你想做的事情 記得第二份工作時,我選擇放棄離家5分鐘看似薪水很高的工作,原本以為可以很安逸的過日子。但沒想到短短兩個月,每日上班、上網、聊天的日子,卻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直到那時我才開始反思: 我到底可以怎麼做,才可以找到我想做的事情? 《機會效應》提到製造混亂就是當個 「超級偶遇者」,所謂的超級偶遇著就是擁有廣泛的興趣,強大的好奇心,樂於探索,與特別的感知力。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製造混亂。 過去十年下來 所以透過這些持續性的行爲與反思,開啟了自我認識。 前面我們提到,發現機會與當個超級偶遇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但是我們沒注意到的是自己現在的位子。 認識結構洞,發現你在哪  知道你在哪,才可往機會前進。既然要知道你在哪,你必須要認識結構洞理論 《機會效應》提到的「結構洞」理論指出,人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我們喜歡熟悉的事物。然而,唯有跳脫這個框架,建立弱連結,才能拓展視野,創造更多人脈與機會。 但我們應該要如何建立這些弱連結呢? 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是否都固定的朋友連結? 你的同事,家人,朋友,而他們是否都來自相似的背景,看似安全的結構裡,卻影藏者更大的危機。 因為當你收到的資訊與文化單一如同一道枷鎖,限制了你的生長。 「結構洞」的指出——當我們待在同一群熟悉的人之中,「機會」往往變得有限。要突破這個限制,建立「弱連結」,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能力,更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進入新的環境。 所以,你可以詢問自己,是否也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事物,還是沉靜在一個成長的環境裡。 愛因斯坦說過: Your imagination is your limitation 認識結構洞,解開你的限制,如果不曾留意自己所處的位子,就可能受限環境,進而與機會擦身而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