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讀完了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力,讓我又對 “專注生活” 更深深的著迷,首先這書名是 《深度工作力 》在剛開始看到時,並不是特別有吸引力,可能單純地聯想到更努力工作?
沒想到可差地遠了。
這絕對是影響我人生最大的其中一本書之一,如果要推薦絕對是5顆星星(滿分五顆)
甚至我認為應該要被重新命名,叫做:想要成功:專注是唯一
除了書上的知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他更是一本更靠近成功的方法。
作著Cal Newport 是麻省理工的博士並經營自己的網站:Study Hacks: Decoding Patterns of Success
巴菲特說如果人生只有一台車子的話,他會使用手冊五遍,專注力即是認真讀使用手冊五遍的態度,
其中你一定要學會的是,把深度工作法當作是人生的指標並每日應用在自己的目標上。
除了深度工作力,Newport也說了一個相反的比喻,淺薄工作,其差異如下:
深度工作: 需要非常專注,程度如走在鋼絲上,
淺薄工作: 例行公事: 像是看email,回訊息,事情走向取決於他人訊息反饋。
Newport說世界上最成功人士,像是榮格,梭羅,比爾蓋茲,賈伯斯都是深度工作的實踐著。而唯有專注的工作才是通往成功的方式
我將會分享書本上的6大實用法則分享給你,讓你可以再人生的道路上可以更知道你想要甚麼,並每天進步一點點。
1. 值100萬的法則:你的世界就是你專注的結果
如果說為什麼你會需要專注力,因為他跟健康一樣重要,
沒有健康,其餘免談,你沒辦法享受自己的人生
沒有專注力,成功免談,你可能只是虛度光陰。
查理盟格說: 我的成功不是智力,而是靠專注
我認為,你光是知道專注的重要性,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個100萬了。因為他會幫你賺入下個人生的財富
既然你知道需要專注,那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如何操作?
但我認為在開始之前,你先需要理解原理。
雖然很多事情我們不用真的懂也可以運作,但是知道原理會強化你人生的為什麼,也就是增強你的願景
,讓你有更明確的目標,並更懂得專注。
因此,你可以拿回生活的主導權,而不是被大腦的思緒影響,也就是說做你大腦的主人!
Newport 以神經學與心理學的方式來說明支持專注力如何影響生活,
其中科學作家 Gallagher在經歷一場意外後開始研究注意力並分享到:
「我們有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環境, 以為發生或是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覺了我們的感受
但是實際上不是,實際是事情發生後,你決定相信什麼,對你人生的決定會有很大的影響。」
《被討厭的勇氣》說過,「過去跟現在一點關係都沒有」,意思是說現在跟過去是兩件事情。
《深度工作力》也說的是過去跟現在兩件事,且你應該有意識並專注地選想要你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要選擇符合對於我們人生想要的專注,
所以以神經學來說:我們的專注力在哪我們的世界就在哪
如果你專注在癌症,你和你的生活將是圍繞著痛苦與黑暗
如果你專注的是晚上心儀另一半的約會,你會感覺得愉快
如果你專注在滿足,而不是慾望,你會變得平靜
Gallagher說:「你是誰,你思考什麼、你感覺什麼 、做什麼 、你愛是什麼—-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總和」
葛拉格說我將選擇關心目標:全神貫注在這些事情上。「總之,我將過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
也就是說,你需要專注在你想要的人生事情,只要你知道這點,你就會比以前更專注。
舉我自己來說:我想要獲得人生最大的自由,我專注的做每件事情來達成我想要的目標,並讓時間發揮最大效益,而不是隨波逐流。
如果我們最多活80年來說,每天時間都在倒數,而你選擇專注在哪,你的時間就是花在哪。
這些選擇也是你想要過的生活,而我們都希望人生有意義。
2. 拒絕任何好處的心態
上個章節值一百萬,那本章就連創業家 Derek Siver都說如果說只看本書的一個章節那就是這裡了
我們該追求的不是任何的好處而已,因為反而會讓你花費更多時間。
我能深深的體會,當我還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我老是會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因為擁有的更多讓短時間內讓我覺得滿足,
然而,長時間下來卻覺得一切都是多餘的,並花了更多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Newport說最著要的不是什麼工具都是要來著不拒,而是精心挑選你的工具。
假設你是一位上班族,你的目的是準時下班。你有很多選則在溝通工具上,像是 Outlook/Line/ Skype/Teams/Messenger/電話或是會議等等
但是,並不是每個軟體都能增加更快的效率,因為你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
當你使用多種的工具的同時,訊息會以更快的速度回來。
像是,你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回覆最多人的訊息,email打到一半,電話進來,或是同時skype有好幾個人在問你問題 ,時不是旁邊的同事過來問你問題。
《人生的四千個禮拜》說這只會讓我們只會落入效率陷阱而已。
問題是每個工具都用,你要優先使用哪個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呢?
Newport提出了 工匠的工具選法
找出成功的核心因素,並只選取會讓你的價值最大化的工具,而不是來著不拒的好處
Newport舉了Pritchard農夫的故事,
Pritchard承接了他父母親經營的農場。他為了可以最大化的優化它的農場,把原本單一能作物改成了草飼牛,並遇到了冬季短缺草的時的困擾牛隻,那他會怎麼選擇呢?
他說有兩種選擇
- 購買甘草綑包機自己生產乾草,省下來提供健康的乾草,也何必多花錢跟別人購買
- 直接購買乾草省下時間做別的事情。
你會如何選?
Pritchard說:大部分的人會直接購買乾草綑包機來結省費用,
但是他在思考時,是透過工匠的工具法,反而是決定賣掉乾草捆包機,並向外採購,其原因如下:
- 衡量購買乾草成本:燃料/機器維護/搭建倉儲,所需要花的時間更長
- 注意機會成本:利用購買乾草並換取時間飼養雞,創造利潤。
Pitchard接著說: 我購買乾草,是以現金交換動物的蛋白質,以及肥料(動物的消化系統)。我用金錢交換讓我土地更有養分,也能避免夏天避免開著機械把土地壓得太緊。
務農技術其實仰賴的細心思考的方式賴以為生。一般人卻認為,應該是自己種乾草省錢,且金錢和注意力在他這行來說算是可笑的工具。然而,他看中的卻是土壤的肥沃。
他說,土壤的肥沃才是對於我農場持續運作的關鍵
農具供應店裡面的每一種工具都能提供一種好處;但同時也有壞處。最重要的取捨並拒絕這些看似好處的工具,其實核心是,最後你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成就。
Pitchard的成就是持續並穩定的經營自己的農場。所需要的關鍵指標是土壤的肥沃,而不是花更多時間生產乾草。
其實可能跟一般人很做決定很像:我們通常會先思考要怎麼省錢,再來想麼花錢;但成功的關鍵因素,應該是深度思考後,知道獲得甚麼樣的成就,才決定怎麼花錢,並把錢花在刀口上。
光是確認一些好處還不足以投資自己的時間在上面,因為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回覆來回檢查索碎的事情。
就像登山一樣,如果你只是把所有備用工具都帶在身上 (像是,水,食物,睡袋,睡墊,逃生被,電磁,行動電源,太陽眼鏡,遮陽帽,羽絨衣,備用衣物…etc,跟只挑幾個重點裝備(衣服, 水,食物),在身上的人,都會完成爬山,但是在衡量爬山,我們該可慮的或許是平安,因為山永遠都在,而你只活一次。
但我們爬山的目的是什麼? 是要鍛鍊身體 還是只是出去玩,或許這些事都有,體驗人生
但我認為你應該專注在那些會讓你存活下去,效益最大的工具,像是 水、乾糧、無線電對講機、備用電磁、急救包、行動電源,因為在遇到危險時候,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每個工具都有它的好處,但是他同時也代表著某種壞處,重點還是在你要怎麼去取捨。
也許這就像是,Paypal創業家Thiel提到,『有甚麼事情是大家認同,而是事實是相反的』。
每個成功企業,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秘密是拒絕許多看似有好處,並透過深思熟慮而來。
Malcom在《異數》提到中國人的稻米的文化,如何在現有的土地上,思考著如何創造最大利益,也是同樣在拒絕許多看似有用的工具,並找尋幫助稻米成長的關鍵因素
矽股投資人,Naval 說Earn your Mind not your time. 用你的腦袋工作,不是時間 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專注在細節與想要的成果而非時間。
這就是深度工作思考所帶來的影響,拒絕任工具的好處。利用少,反而更好的概念,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選擇最有效個工具,而不是來著不拒。
3.深度工作力的種類
理解專注重要力的優勢後,那你可能會好奇,一個人最多一天可以專注多久?
Newport說一個人每天最多專注四個小時。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有達標,那你可以去休息了XD
這種深度專注力指的是完全不被打擾的思考時間,進入心流狀態
深度工作力有四種類型,而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狀態,而進入不同
所以一天只需要有4小時你今天任務就達標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有哪四種吧:
- 修道院式: 完全閉關
- 雙模式: 一段時間完全閉關一段時間處理雜事
- 節奏式 :早上5點起床到七點深度工作 或 早上10-12點深度工作,其他時間才處理雜事
- 記著式:任何時間都能安排深度工作
每個方式都適合不同種類的人。並不是哪種比較好,像我自己的話目前是節奏式為主,因為工作上會被別人打擾。 唯一可以掌握時間的方式即是利用早起的時光,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但深度工作並不是刻意練習,
深度工作與刻意練習會重疊再一起,如果以類比的方式比喻的話,有點像是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
深度工作比較像是專注地在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需要深度的專注。
所以每個人有不同的專注方式,也因應生活習慣不同而做調整。你需要做的是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4.淺薄工作沒有一定不好
在講解方法之前,我們需要先認知有哪些事情算是淺薄的工作以及淺薄工作的意義。
淺薄的工作像是 開會,檢查email, 回復訊息,需要與人溝通,無法長時間專注的思考都是淺薄工作。
但不是說淺薄工作一定不好,舉例像是Jack Dorsey Twitter共同創辦人鼓勵分心 或是Vimeo的執行’長Kerry Tranior 不斷檢查email,
Newport說因為主管的工作本身就具備分心的特性。顧用幾位優秀的員工專注的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最後槓桿這人的時間,他來做決定。
而我的工作業務性質,長期需要與別人溝通。
有時候必須快速地回復客人。
但是我後來發現還是有辦法把時間Block起來,並在某個時段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就如前面提到的節奏事專注
像是我會早上9-11點之前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當然中間還是有可能被打斷
- 11-12點通常會檢查信箱,看哪些事情優先回復(有點shopping概念)
- 12-1點午休
- 13-14點會再檢查信箱如果有時候還是忙不完的畫(因為這是侯是第二個時光可以讓你專注)
- 14-16點就是淺薄工作的時間了,因為這時候我會大量的溝通與回信。
- 16-17點收尾,盡量讓自己工作不超過5點。(雖然表定是6點,但是這是讓自己專注的原因,後面我會再多做解釋)
P.S 有時候我發現淺薄工作可以讓我更滿足,因為我覺得我透過跟別人說話讓我感受到我存在的價值。
5.幫助專注的方法
最終來到方法篇,我們前面花了四個法則說明原則與心態,其實目的是要讓你更加專注。
因為就如同釣魚一樣,如果我只跟你說釣魚的方法,但是沒有跟你說原則跟心態的培養你可能很快就陣亡。(除非你剛好是個恆毅力很強的人。)
舉例來說:
釣魚的方法很簡單,拿出釣竿,掛上餌,並等待魚上鉤。如果我只是告訴你這些,但是如果再心態上沒有建設,你可能不會持續長久。
影響更大的是心態與知識包誇: 耐心、理解水流方向、適合的氣溫、於聚集的地點、季節、魚喜歡吃的餌、
有沒有魚等等都會影響是否釣的到魚。
所以,以下是在書上我認為比較實用的5個方法
1.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2. 減少使用社交軟體
3. 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4. 安排分心時間
5. 獨處,讓自己難以聯絡
1.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如果你不預先計畫,就像是個無頭蒼蠅,任意地讓事情擺布。而你要做的就是一早工作的時候開始規劃,接下來一天的行程。
方法很簡單,拿出任意一張紙並開始畫下自己的時間:大概是以下這感覺 我自己畫的
最後測量一下一天有多少個番茄鐘: (有興趣的朋友告訴我,我在特別寫個番茄鐘用法)
我先來說明一下我最近實用的感想: 別太強迫自己,計畫不按照自己設定是正常的!
有時候要留一點空的時間,例如突如其來的會議,老闆突然call in(除非你自己是老闆),或是客人會找。
或是誤判一個工作我所需要花的時間。舉例來說:
有些email我以為需要花1-2小時來寫,但實際上我花了 30分鐘,但有些我可能以為30分鐘,但事實上1-2小時。 或是突然來一通電話被叫去做某件事情。
所以,還在我也還在練習中!
但你該注意的是,哪些時段是比較不會有人吵你的,並刻意安排並專注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效率。
舉例來說我發現早上跟午休後那段時間比較不會有人吵我。可能大家剛上班都不太想說話。
我後來把時間分成上午跟下午。當我重新聚焦時,並重新覆盤。但是有個陷阱是,越接近下午時間你越是無法專注,或是開較長的會議。因為我們專注力是有限的!
結論: 安排工作日每一分鐘,雖然計畫敢不上變化,而真正重要的是重新聚焦,並專注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如同艾森豪爾總統所說
Plan is nothing, but planning is everything.
2. 刻意的減少使用社交軟體
這點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有些困難,因為可能你習慣每天打開Fb或是instagram滑看看朋友或是無聊看看大家在幹嘛。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直接把app刪除,當我有需要我在下載回來,後來發現,其實後來很少下載回來,雖然朋友一開始會問你怎麼都沒再用,我就告知我現在很少用。也對生活上沒甚麼太大差異
因為只會花費我更多的時間在處理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時間一久了雖然朋友漸漸的聯繫方式變少,但是我後來發現真正會聯繫的朋友其實不需要透過FB 或是instagram,而是真誠的相約出來吃飯聊天並見面,這才是專注深交的好處。
雖然很多人都有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症候群) ,但是我覺得要這就是習慣的威力。因為你已經習慣有這個東西,如果要一下子瞬間拿走會讓你不適應。
但有個方法是《原子習慣》作著 James Clear說的: 身分認同
我認同我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就會有甚麼樣的結果,因此你專注在哪你的世界就在哪
說起來可能有點玄,不過我認真覺得你應該把上面那段話每天寫10遍的告訴自己,有點像是催眠的效果
,此作法同Scott Adam裡面說的,每天他會催眠自己是個作家,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的,他真的是個作家。
舉一個戒菸方式來舉例身分的認同
當有人問你抽菸嗎 ?
- 一般人說:不,我戒菸了。
- 一個身分認同的會說: 不,我不抽菸
身分認同是完全的有底部出發的思考,也就是誠實地對待這樣的自己。
3. 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這個點子其實與Tim Ferriss的 《4 hour work week》概念有點像,有意識並聰明的工作。
我們設定一段時間工作,時間到了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這邊五點半結束的意思,雖然你工作時間可能是9-6 或是8個小時,
但是你知道當天那些是最重要的要完成,那你在這時間並完成了妳即將活獲得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當然也不是鼓勵上班偷懶,但是我認同: 忙碌工作並不努力這句話。
因為我們知道時間的稀缺性,所以更應該聰明的工作並獲得我們自由的時間
如果你設定了每天五點半下班或是提早一個小時完成你的手邊工作。
你就會知道每天要專注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完成,當然可能這個比較限定於知識型工作,因為如果是學生或是勞力工作著,較無法自由的運時間。
這時候我會建議,同樣的時間內做自己的工作,而到了下班或是休息時間再自行安排,或是提早起床,讓自己有個專注時間,如果你是晨行人,相反的夜貓子也適用。 (當然需要注意自己內心的動機要大於你想要完成,不然很常會因為勞累而不想做)
然而,像是一個尚未完成的案子,需要你在這個時間放棄,
但或許剛好就是練習專注的好時候了。
我自己有時候也是會被案子到一半卡住而放不下心,但是礙於時間上的限制,我承認有時候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因為有時間壓力與想把工作完成的心態。
我們必須先下班或做自己的事情。不然你就會只會無限制的加班
如果還是把工作上思考帶回家或是無法放下情緒上的焦慮,我的做法就是寫下來發生的事情,並問自己五個為什麼
像這次我就發現,我想要上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工作。我內心因此氣憤或是焦慮我沒當天完成工作。
當我寫完之後並知道自己的癥結點後,
我會換個角度思考,去想像一個比較好版本的發生故事,也就是讓自己想像接下來所發生的是另外一種,並好好對待自己。
像是: 因為努力工作所以才沒回覆,而不是故意不回復訊息,並在隔天一早第一時間回復訊息。
刻意安排下班時間讓你注意到時間的稀缺,因此有利於幫助我們作最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是訓練我們,如何放下與同時接受自己的焦慮。
4. 安排分心時間
專注有一定的極限,那安排分心就是給我們大腦獎勵。
再說明安排分心之前我們需要了解 我們專注時間的時間
《腦科學時間術》的15 45 90 法則,是指人專心的時間是 15分鐘 45 分鐘 90分鐘
人最大心流時間即是90分鐘 最小單位是15分鐘,只要過了這個時間我們的專注度會下降,而大腦也會需求我們休息。
即是你發揮超高專注力的效果。而這90分鐘的專注是指,我可以完全不看時鐘,而轉過頭來時已經過了一大段時間了。
所以,把時間分成小的時段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實驗看看,怎麼樣可以發會自己最大的專注力
每件事情所需要專注的時間不同,也應硬你在做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變化。
如果以寫作來說,每15分鐘就休息的話可能會太短,可能需要至少30-90分鐘的區間才可比較長時間的專注。
但是如果是像是重複瑣碎的事情的話,又難持續90分鐘(像是回復email)。
我發現大概是45-60分鐘可以為一個單位專注。接下來休息5分鐘
如果是有90分鐘我中間可能會穿插其他的事情。因為早上所需要達標的番茄鐘已足夠。
哪可以安排那些分心時間呢?
- 起來走動,上廁所,喝東西
- 上社群軟體但設定一段時間
- 出去戶外走走,讓你腦袋處於放空狀態
有些時候可以達到90分鐘的專注。時間到了我會讓自己起來走一走,上個廁所,然後再規劃一下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再重複利用第一點所提到的安排工作的每一分鐘。
但是後來我發現,下午過後專注度會下降很多。你會比較想要放鬆。 也比較沒辦法一直專注在自己的分配工作上或是有突如其來的事情。
這個邏輯就有點像是,電磁的概念,在電力最多的時候怎麼用都用很久,但是快沒電的時候很快就沒電了。
所以安排分心的時間有助於我們大腦獲得獎勵,並讓自己持續專注的關鍵。
5. 獨處,讓自己難以聯絡
如果你比較會擔心或是有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症候群的話,或許這應該是屬於難度較高的
但其實一段時間不讓別人聯絡道你其實真的不會怎麼樣,反而越來越享受,我自己就是過來人XD
雖然你可能會變的很難找,但是相對的,大家也知道你可能在忙碌在處理事情。所以就不會有種想到就問的方式。長遠下來大家都是省下更多時間,雙贏概念
就算是在辦公室工作,也可以完成,即使是設定30分鐘勿擾模式(我自己現在整天都是開啟著勿擾模式)
然後一段時間專心回復所有訊息,而不是讓訊息雪片般的飛來,任意切斷我的思緒。
獨處不一定代表環境上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畢竟方式不同,有些人喜歡咖啡廳,有些人喜歡安靜,但是都脫不了一個重點就是自己獨處。
接下來再搭配,實用的辦公室工具,可以有效的幫助你省下多餘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其他人一直在花時間檢查email或是訊息。雖然獲得最快速的回覆,但是其實長遠下來看,自己反而發了更多時間在這些上面。
獨處絕對是幫助你專注的最佳利器,但是重點是你必須要先耐得住性子阿
6. 比方法更重要的:How與領先指標
以上提供需多種方法,但是也別讓自己落路效率陷阱,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去做跟怎麼做的重要,並定期的回顧自己每周在做的事情,使你人生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How比What更重要: 專注在重要的事
哈佛商學院教授, Christensen 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名著做像是,《如何衡量你的一生》,《執行力的修練》
Christensen說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達成目標往往很清楚,而企業犯錯是執行這個策略的方法。
既然我們知道上面的方法有效,但是重點是要知道如何執行(How)。
專注方法是做什麼(what),而我們要如何(how) 做這些方法才是重點
《執行力的修練》有兩種標準用來度量成功,「領先指標」和「落後指標」
- 「領先指標」代表在落後指標的基準上,衡量驅動成功的行為
- 「落後指標」代表想改善的事物
講的白話文一點就是:領先指標是你做什麼 而落後指標是結果。
書上以麵包店的例子來說,
- 目標:增加營業收入
- 領先指標:獲得免費樣品顧客數
- 落後指標:顧客滿意度分數
也就是說當客戶得更多免費的樣品,落後指標的滿意度改善,最後提升到增加客戶的滿意度
如果以作家為例:
- 目標:出一本書
- 領先指標:花在深度工作時間
- 落後指標:每天寫4500字
如果以上班族為例:
- 目標:有效率的工作
- 領先指標:花在深度工作時間
- 落後指標:處理多少事情/回覆多少email
在知道這個差異之後,你就能好好的記錄自己專門花時間在哪些事情上,
也就是說:紀錄自己專注時間,是知道如何做的方法
領先指標: 番茄鐘紀錄法 (25分鐘一個單位)
從前面的安排每日一分鐘的紀錄我有提到,我的目標是一天有八顆番茄鐘,也就是我們在討論的領先指標,
雖然在執行上有一定困難,因為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
平日工作最多大概是5-6顆左右,但我低標是4顆。
這四顆就是每天起來的兩小時是沒有人可以打擾我的。
而我計算的方式是,只要25分鐘獲得一顆,
- 早上6點開始到8點獲得4 顆 (1小時2顆)
- 上班工作9-10點通常可以獲得1-2顆 (看工作狀況)
- 下班時間可以再獲得1-2顆 (看當天狀況)
大概就是8顆狀況好良好。但是,有時候比較忙,可能只能完成大概4-5顆,所以你有壓力想要完成也別太怪罪自己,因為盡力就好。
定期回顧
當你一直在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忽視,就像你一直固定砍樹,但是忘了停下來把刀磨利一樣。
Adam Scott分享到你需要的是個系統而不是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 系統是你享受每天的過程,做你想做的,而目標只是結果。
如果說只紀錄不反思,有如刻意練習有提到跑步的習慣,但是跑了幾年還是一樣的成果,
當你跑步都是只想著 等等要做甚麼,而不是每次跑完注意心跳,跑速,時間等等,
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卻期望有什麼事情能改變一樣。或許有奇蹟,但是這就跟中樂透一樣的低。
你應該把專注放在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並定期回顧
如果你不夠專注,你會變得漫無目的。
許多的成功人士與企業,在執行每週定期回顧。
所以定期回顧的好處就是: 一邊做一邊改善,每日進步一點點讓你可以獲得實際上的滿足
我的作法是每週日早上,在個固定不被打擾的狀態下,定下來思考一週的目標,
- 哪裡沒做好,
- 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 哪些需要停止
- 哪些目標是需要調整
這篇文章就是我本週的目標之一。
結語:Your Inner score card 你的內在分數,取決於你自己的專注
你想要當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但在別人看來你是不成功的。
還是你想當個不成功的人,但是在別人眼你是成功的。
只有我們能衡量,這一切選擇是否值得。
當你選擇專注,同時也會失去,這就是取捨。
在離開人生的時候,你可能不會因此而後悔。
最後,巴菲特爺爺說的你的內在分數只有你自己能評斷
Would you rather be the world’s greatest lover, but have everyone think you’re the world’s worst lover? Or would you rather be the world’s worst lover but have everyone think you’re the world’s greatest lover?
Now, that’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Here’s another one. If the world couldn’t see your results, would you rather be thought of as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 but in reality have the world’s worst record? Or be thought of as the world’s worst investor when you were actually the best?
許多成功的人都有個共同點: 實現一個滿足的人生,
而你專注地在做每件事情就是在實現自己滿足的人生。
以下引用在 Shane Perrish 在Farner street上寫到的
What Buffett and a lot of other people who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life — true success, not measured by money —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re able to remember what we all set out to do: live a fulfilling life! Not get rich. Not get famous. Not even get admiration, necessarily. But to live a satisfying existence and help others around them do the same.
[…] 如果說《Deep Work》是心態的篇章,那GTD應該是系統的篇,它教會我如何以系統化的方式整理手邊的代辦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