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這篇文章希望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什麼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你在遇到困難時,重複閱讀本篇文章,希望它能對你有所幫助。
蒙格曾說:「如果想要避免困難,你首先必須了解造成困難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時間重要,但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時間卻容易被忘記,且沒有感覺?或者,我們會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中呢?
在解釋時間的概念時,或許你應該先理解的是,如何讓你的人生變得悲慘。接下來,看看這些人是如何花費時間的,並努力避免那樣的生活方式。我認為這些方式構成了悲慘的人生:抱怨、說謊、意志消極、過度主觀的思考、做了決定卻反悔、傷害他人、逃避、無聊。
不論是職場、家庭、朋友、感情,還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們都應該盡力避免以上的生活方式。但具體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蒙格說,「坐著等待」適用於你人生的所有面向。這意味著我們要坐下來,開始閱讀、思考,並明確自己想要獲得什麼。
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中,我讀到「時間只是我們決定如何使用的一種資源」。
我在《How to Live》一書中學到如何建造回憶;在《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中,我知道了死亡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讓我們意識到人生的短暫。
或許最重要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你究竟想要達成什麼。
生命的最後10分鐘
如果我告訴你,你的生命剩下最後的10分鐘,與剩下10年,你會怎麼做?我們的心智會因為死亡而有所改變。同樣地,如果我告訴你,你的生命剩下10年與10分鐘,100萬對你來說有什麼差異?或許在剩下10分鐘的情況下,100萬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根本無法花掉它。
但實際上,錢並沒有變,變的只是你的心智。
那麼,剩下10分鐘時,我們應該如何過活?在《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書中,大部分人在最後的10分鐘,所想要的並不是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或許是好好跟家人說再見、享受一頓美食,或者安靜地離開。這些或許是你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但在生命的最後10分鐘,你也無法再花費。
我認為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時間是我們賦予意義的。
舉例來說,許多人在長假前總是特別雀躍,或在週五時心情特別好,或參加特定的活動,但實際上,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的是你的心智。
你可能會想,不就是因為放假心情好嗎?我想參加活動讓我心情變好啊!其實,你的心智變化全是因為你想要覺得有差異而改觀。如果你認為參與某件事情讓你變好,那麼這些事情又有什麼差異呢?
如果你認為什麼事情都沒有差異,那麼耍廢躺平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想過這樣的人生,那也無妨,畢竟人生是自己的選擇。
但如果你不想只是躺平,歡迎你繼續閱讀。
時間的教導
時間就像一門課的老師,一直在教導我們,而作為學生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這點我是跟蒙格學到的。雖然時間會教導,但真正有意學習的人卻是少數。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會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事實是,我們終將面對死亡。其實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自己沒有好好利用每一天的時間。
了解時間是一種資源
時間是一種只能被使用的稀有資源。之前我分享過為什麼需要學習並成長,原因是過上我們想要的人生。而我們想要的人生,意味著如何花費你的時間。
知名部落客Tim Urban提到,你30歲時能活到80歲,這意味著你只剩下50次年夜飯、50個冬天可以過。如果父母一年見面兩次,那麼你在有生之年還能見面100次。每一次的見面都是一種減少,這不就是資源的概念嗎?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為什麼卻還是不重視時間呢?因為心理效應,如同前面提到的100萬例子,當你還有10年或10分鐘時,對時間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這些時間,我們擁有的只有現在。
你永遠無法逃離今天的時間框架。明天不會,後天也不會;你永遠都只有現在。
因此,當你了解到時間是一種資源時,你應該把握當下,珍惜每次可以使用的機會,並認真做好每件事情。我相信這會引導你走向不一樣的地方。
如何利用時間資源?
既然時間是一種資源,那麼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沒有再浪費時間呢?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高效能管理者的一個要點是要了解自己的時間。
- 紀錄時間
在紀錄時間時,我發現工作時會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即便我設定這個小時要做某件事情,還是會有其他事情出現,結果影響了我完成其他任務的能力。 - 整合時間
了解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很重要。 - 使用時間
在整合後,使用自己的時間,這需要時間練習。我發現越是早上,我越能控制與專注,到了下午則會有很多事情冒出來,讓我無法靜下心來處理。
所以,建議找出你最能專心的時刻(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進行複雜的工作。
複利效應
既然時間是一種資源,那我最好讓它產生效益的方式是讓自己的時間可以產生複利。這概念就像投資一樣。
舉個例子,我在《All I Want To Know Is Where I’m Going To Die So I’ll Never Go There》中看到的,4%的年利率在10年內賺4.8萬,20年賺11萬,30年賺22萬。巴菲特說過:活得長久,加上一個好的利息,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長期投入,關鍵在於它是否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以及你是否能耐心地持續投入。寫作、演講、銷售、寫程式、投資等都是需要多年累積才能產生複利的。
時間支付你的判斷
我們浪費很多時間在短期的思考和忙碌的工作上,但巴菲特卻花一年時間做決策,一天執行,而這一行動卻能持續十年。
我們從來不覺得這些決策需要花這麼多時間來思考。比如,找另一半的時候,你會花一年來思考嗎?還是可能聊幾個月,覺得合適就一起嘗試?或許這裡沒有對錯,情況也各異,但我覺得有必要讓自己去思考,當我們忙著花時間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在 鄒開蓮的書《親愛的別怕,勇敢說YES》中讀到,婚姻帶給他的重要是雙方的關係。因此,我們希望所投入的時間能為雙方的關係帶來意義,並能產生複利的效果。
如果你今天沒有閱讀到這些觀點,然後直接用主觀的意思來判斷事物,可能會走過許多冤屈的路。
少才是更多
在《多少才夠》這本書中提到,時間充足的人會覺得有時間追求意義,能有所省思、放鬆或提升自我;時間不夠則會讓人有壓力,匆忙地工作,同時應對其他事務。
因此,做自己有覺的意義的事情,有助於你過得充實。你需要知道如何製造回憶。
Sivers在《How to Live》中提到,你剛出生時的時間過得很慢,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而當你變老,時間過得很快,因為你不再體驗新事物。
建造回憶的方式包括:做有紀念價值的事情、體驗未曾做過的事情、追尋新奇事物、變化日常、住在不同國家、每幾年改變職業。這些特殊的事情會成為你的記憶焦點。
最後,記錄下所有的事情,否則你可能會忘記。沒有人可以刪除你的記憶,但不要在疏忽中失去它們。
每天寫下你的活動、思想、感受,讓未來的自己能夠參考。這些記錄是讓你知道如何生活的重要方式。
設定你的時薪與機會成本
前面提到,剩下10分鐘與10年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當你越接近死亡,時間的價值越高。
假設你認為自己的時薪值多少?你可以實際計算你每小時的收入,或者大膽假設你夢想的收入。
重點是把時薪設定在一個很高的水平,這樣你在衡量事情時才會有判斷能力。
Naval說過:「沒有任何人會比你自己更在乎時間。」
設定你的時薪,就是把想要的薪水設定在一個水準。假設我設定時薪為1000美元,那麼我做的每件事情都要衡量是否超過這個金額,如果沒有,就可以外包出去。
或許你會想,我根本沒賺這麼多錢,怎麼可能這麼做?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但當我遇到需要判斷的事情時,這種方法讓我注意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
假設我以前在停車場看到一小時50塊,我可能會想要找免費的停車位。但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收入超過這個時間成本時,我會直接停車,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找停車位的時間和成本。
其實這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設定時薪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在時間上該如何花費,因為以時薪來衡量,我就知道我不會做比自己時薪還低的事情。
後記:珍惜時間
時間既抽象又不具體,但卻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在這個短暫的世界裡,是否好好把握與利用時間。
我認為在人生的解答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正確答案,因為我們隨時都在變化。真正困難的是堅持。
《原子習慣》的作者提到,讓我們無法堅持的最大原因不是困難,而是無聊。我容易對事情感到無聊,因此一直需要新的事物來感受到學習的進步。然而,這樣常常導致我無法專精,但換個角度思考,卻能學到許多東西。
所以,珍惜每一刻,才能真正理解時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