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Decision

你是你自己的情緒建築師

什麼是情緒?如何更認識自己!做出更好的判斷? 當你感到難過、憤怒、焦慮、開心的時候,你以為都是因為發生一些事情嗎? 但實際上,這些事情實際在事情發生之前,你大腦都已經決定了 科學家發現,情緒不是像指紋一樣擁有固定模式,它是被建構的。 也就是說,你的難過、憤怒、焦慮、甚至快樂都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來自現實是的影響  「當我感到壓力時,我的腦中浮現出:『對方為什麼不體諒我?』於是,我開始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感受到我壓力很大不被尊重,但其實,這些情緒是建構出來的。我依照過去經驗,給予現在的事件有所意義。 我們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 從車子 路 建築 藝術 語言 金錢 政府 法律 文化 從實體到抽象的概念,這些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情緒也是一樣。 你以為自己在「感受現實」,但其實你只是在「詮釋現實」。 如果我們是有選擇的,我想用科學的角度去探索,人類思考與運作的方式並用不同的視角去觀看這個世界。 這篇文章是一句 How Emotions are Made 這本書所做出的讀書心得,繫好你的安全帶,讓我帶領你往下探索吧 「情緒」是都市傳說嗎? 你以為難過、憤怒、焦慮、快樂真實的你嗎?  其實,它們只是都市傳說 李崇建老師曾在演講中問道:「你允許自己難過嗎?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自己?」 對方流著淚,啜泣著說:「我不知道,我做不到,我很難過……」 當你閱讀這段對話時,你有什麼感受?你是不是也產生了一種共鳴,想起自己曾經不被理解、不被關心的時刻? 但這種情緒,真的來自這段話嗎?還是來自你的過去? 事實上,我們的情緒,就像看到一張模糊的照片時,大腦會自動補上細節一樣。當我們感受到難過時,並不是因為當下的事件,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自動從過去經驗中提取「難過」的記憶,套用到現在的情境中。 情緒並不來自現實,而是來自你的大腦如何解讀現實。 當你看到模糊的照片,你的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填補細節;情緒的運作方式也是如此。 你以為情緒是流動的,自然而然從身體湧出的。但真相是,你才是這條河流的源頭,你的情緒來自你過去的記憶。 情緒,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我們建構出來的故事。 預言家相信自己說的話會成真 我們是未受訓練的預言家,日復一日,渾然不覺的自我預言。…

精準提問是一束光,點亮人生:6堂讓對話發光的魔法課

在過年前天氣晴朗的午後,我和朋友各自待在辦公室的另一端,辦公室吵雜的聲音此起彼落,加速者我們思考未來。 叮咚的一聲,訊息那頭傳過來 「我在考慮要不要出國念書。」 雖然透過文字,我感受的他的聲音有些猶豫與不安,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等待被指引。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去就去啊,為什麼不?有什麼想做的事就去做。事後回想, 我感受到自己的回答像個路人,告訴的對方往前就會到了,卻也從未讓對方真正的表達。我們的對話戛然而止,只剩鍵盤申在耳邊迴響。 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我意識到《精準提問》遠比給急者答案來的更加重要 。就像 《我可能錯了》裡面的住持阿姜賈亞薩羅持一樣 「下次你感到不知如何提問前,先屏住呼吸,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 精準提問就像這句 『我可能錯了 』的魔法箴言一樣, 當你不帶著批判的眼光並用好奇的態度做提問,就像一束光,劃開迷霧,照亮對方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 而這束光 正是《精準提問》帶給我的啟發。洪震宇老師在書中寫道: 主控故事的不是聲音,而是耳多 洪震宇老師的《精準提問》就像一位住持大師 手持一盞明燈,在迷霧中為我們指引方向,他輕輕一點,變能劃開混沌,點出核心問提。書本上一步一步的點醒迷途的弟子。 因此,我想分享六堂魔法箴言,幫助你在提問的路上,像光一樣劃開迷霧,找到真正的答案。 1. 原子習慣: 身分認同的聆聽是第一堂課 精準提問的第一堂必修課是身分認同的聆聽。好的聆聽需要專注聽對方說話,聽完後會感受到理解對方,並產生正向的好奇連結 。 身分的認同是把自己定義成傾聽者而非解決者 既然認真聆聽是最重要的一堂課,但在生活上大家卻不願意認真呢? 經過幾年當業務經驗與反思 ,我發現這與慣性有關,那就是: 我們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關心對方。 我們在工作上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壓力 ,事情又多的時候 我們只想快點把工作做完 所以你有聽懂嗎 ? 你應該樣做 怎麼會這樣處理 ? 你怎麼沒有想到,…

談判是要換取你想要的東西

你上次與別人發生意見不合是甚麼時候? 不管結論是否與符合你的期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很少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談判的模式。而是任由我們淺意識自由擺布。我們很容易的,只要別人說一句話而受到影響。我們從不懷疑對方說話真與否,畢竟我們受到人類心智模式影響像是一致性原則,你沒辦法做與你之前不相符的事情。 至於當初並無清楚的目標在閱讀而只是看到蒙格爺爺的推薦,到後來可以實用在我們生活上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從《哈佛談判力》這本書中學到的一些關鍵觀點,讓你更清楚如何在談判中取得你想要的結果。 先來說說結論好了。 看完這本書上 我所學到幾個不一樣的觀點 好了,接下來我們將一一解鎖每項原則 想獲得你想要結果必須包含決策與談判 在開始之前 我想先說說 雖然這是在說談判,但決策和談判有著密切的關聯。當你做決策時,必須考慮對方的需求與立場,因為你的決策會直接影響談判的結果。 決策就是 思變的過程談判就是 與對方互換利益有效的談判就是 你所希望獲得的 一個好的談判原則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如下, 人: 把人與問題分開。不要將對方的人格與問題本身混為一談。利益: 關注雙方的利益,而不是堅持立場。選項: 在作決定前,盡可能提出多種對雙方有利的選項。標準: 評估結果時要有客觀標準,避免情緒化。 萬維鋼 在 高手思維上寫出做決策時四部曲上提到的選項具體地說出了原則性的重要 其實兩個說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一切都是取捨 把兩者串再一起的話就是 好的決策等於好的談判 要如何把這兩件事情串在一起? 我把決策加上決策方式做了一種融合 當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按照上面照本宣科,但是當你有困難的時候 你可以做好準備好。 把問題與人分開 原則性談判的核心原則就是 把人與問題分開 哪些是人的問題 哪些是問題本身 我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在談判上…

如何使用機率思考人生

機率思考人生有所學習與收穫 今天我想來談談 在判斷人生重大決定時,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 ? 為什麼人生這麼重要的決定 我們卻是依照yes and no來判斷? 這樣說或許有點過遷強 妳可以思考上次你決策如何要跟一個人再一起的時候是怎麼決定的?感覺對對方可以 就可以交往? 你上次決定你的工作是怎麼決策的?薪水 離家遠近 做的事情? 你怎麼決定你上班的路線?因為google 告訴你怎麼走速度最快? 哪裡不塞車? 你買股票時候是別人告訴你就買? 還是你把所有年報讀完了做了思考決策? 這些事情取捨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大志相近的模型可以參考 我想用一個思考機率的方式思考人生 做決策時是如何忽略 機率發生的 如果以人生面相來思考,矽谷佛祖Naval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不外乎就是 你住的地方你的工作你的另外一半 基礎率決定你的判斷 在《高手思維》上提到了基礎倍率的思維 你或許沒聽過但是特別有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你我們做每件事基礎率有多少 假設今天要在游泳獲得奧運金牌 這件事基礎率以現在 基礎率大概算了一下 70億分之1…這樣講可能你沒感覺,這就像我今天發了一張彩捲 主持人要摸彩在70億張彩彩卷裡摸到你的那一章,機率幾乎微乎其微 上面或許有點偏激 我們來舉例比較日常的例子 成為下一個暢銷作家,基礎率是多少?同樣道理 全世界有70億人口 我們腦中有聽過的暢銷作家 可能手指頭數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