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還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工作沒做完,真的會完蛋嗎?」 這週在外地出差,感受到自己慢下來的差異,沒有人拿著槍對著我的大腦,你會怎麼做? 不同以往慣性思維方式,我才意識,原來一直拿著槍指我自己是我。 我們總以為別人的評價決定一切,卻忘了自己才是裁判。 如巴菲特所說, 你是要當全世界眼中最差的自己,卻是最真實的自己,還是符合別人期待的最好樣子? 表現好理所當然,但你才是裁判 我坐在台下,演說2個小時的來回對答—慢,讓我感受到我以往的不同。 過去,我會覺得緊張與害怕,身體不自覺地縮起,因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對方可能提出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或是懷疑的口氣,質疑我簡報內容的空泛。 也或許是過去經驗,了解對方之前說過的話,以及在意的點,這次我專注在簡報的內容、內部訊息分享,以及請教的心態。 事後,意外地被對方誇獎說簡報做得不錯。反思後,才發現重點是專注在當下,而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好,而不是落入了自己建構恐懼的陷阱。 對方的肯定像是音缽的回響,在我耳邊縈繞,綿延的尾音,提醒我—誰才是裁判。 同理,把對方的問題問自己。 我們可以當自己的裁判,但當問題來自對方呢? 過年後,陸續有幾位同事提出離職的申請,談話後發現,主因是工作上不開心,與受到委屈,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同時還有最重要的薪水。 以前的我也會覺得是這些在影響,但實際上,我們不過只是自己定義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為什麼有些人不在乎薪水,可以過得去,就選擇留下? 如果我今天薪水少了一半,我還會待在這邊嗎? 這個問題一出口,我便理解,我會選擇離開,找更值得我的地方。 因此,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對方回答這個問題,有助於讓你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與自己的角度不同。 利他,放大對方的天賦 ,是份禮物。 管理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找到適合位子,讓每個人發揮最大價值。 前陣子,同事在工作上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如彼得杜拉克說的,有效的管理,是要讓人發揮最大價值。 而我過度的期待,持續的逼迫對方,發現對方無法滿足我的期待,不僅兩敗俱傷。 但當我換個角度,與其強迫對方,不如讓他待在最適合的位子,創造雙贏的局面。 所以,以利他角度,來讓人發揮他的專長,是份珍貴的禮物。 後記:困難是堂課,真正感謝的,是「敵人」 我習慣感謝我身邊家人朋友,因為沒有他們支持,生活環境,不會有現在的我。然而,這次我發現,我該感謝的那些批評我、讓我感到不適,甚至令我憤怒的人。 正是這些挑戰,它迫使我離開舒適圈,學到更多更寬廣的事物,持續打破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以更多的角度看這世界。 每件事背後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你的敵人正是你的老師,沒有他們,我的痛苦的經驗,不會促使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