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Self Reflections

活出自己,還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工作沒做完,真的會完蛋嗎?」 這週在外地出差,感受到自己慢下來的差異,沒有人拿著槍對著我的大腦,你會怎麼做? 不同以往慣性思維方式,我才意識,原來一直拿著槍指我自己是我。 我們總以為別人的評價決定一切,卻忘了自己才是裁判。 如巴菲特所說, 你是要當全世界眼中最差的自己,卻是最真實的自己,還是符合別人期待的最好樣子? 表現好理所當然,但你才是裁判  我坐在台下,演說2個小時的來回對答—慢,讓我感受到我以往的不同。 過去,我會覺得緊張與害怕,身體不自覺地縮起,因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對方可能提出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或是懷疑的口氣,質疑我簡報內容的空泛。 也或許是過去經驗,了解對方之前說過的話,以及在意的點,這次我專注在簡報的內容、內部訊息分享,以及請教的心態。 事後,意外地被對方誇獎說簡報做得不錯。反思後,才發現重點是專注在當下,而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好,而不是落入了自己建構恐懼的陷阱。  對方的肯定像是音缽的回響,在我耳邊縈繞,綿延的尾音,提醒我—誰才是裁判。 同理,把對方的問題問自己。 我們可以當自己的裁判,但當問題來自對方呢? 過年後,陸續有幾位同事提出離職的申請,談話後發現,主因是工作上不開心,與受到委屈,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同時還有最重要的薪水。 以前的我也會覺得是這些在影響,但實際上,我們不過只是自己定義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為什麼有些人不在乎薪水,可以過得去,就選擇留下? 如果我今天薪水少了一半,我還會待在這邊嗎? 這個問題一出口,我便理解,我會選擇離開,找更值得我的地方。 因此,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對方回答這個問題,有助於讓你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與自己的角度不同。 利他,放大對方的天賦 ,是份禮物。 管理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找到適合位子,讓每個人發揮最大價值。 前陣子,同事在工作上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如彼得杜拉克說的,有效的管理,是要讓人發揮最大價值。 而我過度的期待,持續的逼迫對方,發現對方無法滿足我的期待,不僅兩敗俱傷。 但當我換個角度,與其強迫對方,不如讓他待在最適合的位子,創造雙贏的局面。 所以,以利他角度,來讓人發揮他的專長,是份珍貴的禮物。 後記:困難是堂課,真正感謝的,是「敵人」 我習慣感謝我身邊家人朋友,因為沒有他們支持,生活環境,不會有現在的我。然而,這次我發現,我該感謝的那些批評我、讓我感到不適,甚至令我憤怒的人。 正是這些挑戰,它迫使我離開舒適圈,學到更多更寬廣的事物,持續打破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以更多的角度看這世界。 每件事背後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你的敵人正是你的老師,沒有他們,我的痛苦的經驗,不會促使我成長。

慢生活,三個禮物。

當我慢下來,我的生活出現了許多細節 這種感覺不再是焦慮、緊張、恐懼與壓力,而是好奇、新鮮與美好, 早上起床,每天聽見的鳥叫聲有所不同, 開車停紅綠燈時,發現左邊大樓旁,種了一棵樹, 桌面的凌亂,照映出當下思緒,急著把所有事情做完, 上班打字時,身體不自覺得會縮起來,感覺肩膀上多了不少壓力, 到了下午,酸澀的眼睛,就像午休時的日光燈熄滅了一樣,提醒著我該去休息了。 經過反思,我才想起,年初設定目標是一年寫出五十二篇文章,而這樣的壓力讓我有時身體不堪負荷,而我的身體告訴我,適時地應讓自己休息一下。 Slowing down and enjoy life. It’s not only the scenery you miss by going too fast- You also miss sense of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  Eddie Cantor 設定目標不代表不能改變! 設定目標不是被目標綁架,是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前進。 「就算真的沒做到又會怎麼樣呢?或是晚一點達成又如何呢?…

你選擇「運氣」還是「機會」呢?

《機會效應》的讀書心得 你以為機會是靠運氣,還是由命運決定? 許多人相信 「多出去走走,機會比較多」,但這句話卻只說了一半,為什麼有時候有人刻意參加活動,但依舊沒什麼有收穫? 真正的機會不是單純的透過曝光降臨,而是需要特定的心態與行動來創造。 「改變人生的幾個轉折點,都是他不熟悉的朋友,意外的邀請 ,讓他意外發現。」,洪震宇老師在《機會效應》提到。 機會就像個地瓜一樣,外表平凡,埋藏在泥土之下。如不仔細挖掘,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現它內在的黃金。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發現機會能力呢? 其實,答案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機會的六大能力 地瓜生長的過程中,從播種、發芽、成長到成熟,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受到各式各樣的環境因素影響,而這些條件,正是認識機會的六種能力。 這些正式孕育機會的條件 本篇文章分享我認為三個幫助到你認識機會,分別是 「混亂」→「人脈」→「分心」 製造混亂,探索自己,賦予意義 製造混亂是過程,不是目的,重點是讓你發現你想做的事情 記得第二份工作時,我選擇放棄離家5分鐘看似薪水很高的工作,原本以為可以很安逸的過日子。但沒想到短短兩個月,每日上班、上網、聊天的日子,卻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直到那時我才開始反思: 我到底可以怎麼做,才可以找到我想做的事情? 《機會效應》提到製造混亂就是當個 「超級偶遇者」,所謂的超級偶遇著就是擁有廣泛的興趣,強大的好奇心,樂於探索,與特別的感知力。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製造混亂。 過去十年下來 所以透過這些持續性的行爲與反思,開啟了自我認識。 前面我們提到,發現機會與當個超級偶遇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但是我們沒注意到的是自己現在的位子。 認識結構洞,發現你在哪  知道你在哪,才可往機會前進。既然要知道你在哪,你必須要認識結構洞理論 《機會效應》提到的「結構洞」理論指出,人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我們喜歡熟悉的事物。然而,唯有跳脫這個框架,建立弱連結,才能拓展視野,創造更多人脈與機會。 但我們應該要如何建立這些弱連結呢? 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是否都固定的朋友連結? 你的同事,家人,朋友,而他們是否都來自相似的背景,看似安全的結構裡,卻影藏者更大的危機。 因為當你收到的資訊與文化單一如同一道枷鎖,限制了你的生長。 「結構洞」的指出——當我們待在同一群熟悉的人之中,「機會」往往變得有限。要突破這個限制,建立「弱連結」,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能力,更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進入新的環境。 所以,你可以詢問自己,是否也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事物,還是沉靜在一個成長的環境裡。 愛因斯坦說過: Your imagination is your limitation 認識結構洞,解開你的限制,如果不曾留意自己所處的位子,就可能受限環境,進而與機會擦身而過。 …

《家德流:用利他哲學,改變你的人生》

過年前,我讀了楊斯棓醫師的《要有一個人》。書裡有個人,讓我內心的悸動如夏日蟬鳴迴盪在空蕩的房間。 楊斯棓醫師用三個字形容對方:熟、熟、熟。 以前我認為,與人熟識,需與對方盤撋(台語 ㄅㄨㄚˋ ㄋㄨㄚˋ),不僅耗時耗神,舟車勞頓。但楊醫師筆下指點迷津,拓展我的眼界 並與蒙格的想法不謀而合: 「Any year that passes in which you don’t destroy one of your best loved ideas is a wasted year.」(如果這一年你沒有摧毀你最愛的想法之一,這一年就是浪費的。) 我思索著,我們是否都值得擁有最喜歡的想法,理所當然地認為空氣應該為你服務一樣。 2024年,與人連結是花費時間的。2025年,連結人脈的目的是「利他」。 而這個人的名字是:吳家德。 本篇以傳達家德兄生活「熱情」做為分享 ,希望在閱讀的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熱情」是讓桶子裡的水不溢出 遊戲人生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而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叫做「熱情」。必須先點滿,再出發。 家德兄在書中分享了四種 「熱情」的影子: 《The Diary of CEO》 作者 Steven…

精準提問是一束光,點亮人生:6堂讓對話發光的魔法課

在過年前天氣晴朗的午後,我和朋友各自待在辦公室的另一端,辦公室吵雜的聲音此起彼落,加速者我們思考未來。 叮咚的一聲,訊息那頭傳過來 「我在考慮要不要出國念書。」 雖然透過文字,我感受的他的聲音有些猶豫與不安,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等待被指引。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去就去啊,為什麼不?有什麼想做的事就去做。事後回想, 我感受到自己的回答像個路人,告訴的對方往前就會到了,卻也從未讓對方真正的表達。我們的對話戛然而止,只剩鍵盤申在耳邊迴響。 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我意識到《精準提問》遠比給急者答案來的更加重要 。就像 《我可能錯了》裡面的住持阿姜賈亞薩羅持一樣 「下次你感到不知如何提問前,先屏住呼吸,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 精準提問就像這句 『我可能錯了 』的魔法箴言一樣, 當你不帶著批判的眼光並用好奇的態度做提問,就像一束光,劃開迷霧,照亮對方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 而這束光 正是《精準提問》帶給我的啟發。洪震宇老師在書中寫道: 主控故事的不是聲音,而是耳多 洪震宇老師的《精準提問》就像一位住持大師 手持一盞明燈,在迷霧中為我們指引方向,他輕輕一點,變能劃開混沌,點出核心問提。書本上一步一步的點醒迷途的弟子。 因此,我想分享六堂魔法箴言,幫助你在提問的路上,像光一樣劃開迷霧,找到真正的答案。 1. 原子習慣: 身分認同的聆聽是第一堂課 精準提問的第一堂必修課是身分認同的聆聽。好的聆聽需要專注聽對方說話,聽完後會感受到理解對方,並產生正向的好奇連結 。 身分的認同是把自己定義成傾聽者而非解決者 既然認真聆聽是最重要的一堂課,但在生活上大家卻不願意認真呢? 經過幾年當業務經驗與反思 ,我發現這與慣性有關,那就是: 我們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關心對方。 我們在工作上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壓力 ,事情又多的時候 我們只想快點把工作做完 所以你有聽懂嗎 ? 你應該樣做 怎麼會這樣處理 ? 你怎麼沒有想到,…

自律不是紀律,你要知道是什麼讓你Feel Good,我們每天都要FEELING GOOD

你還在靠紀律,讓自己做就對了嗎?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忽略自己感受?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用愉快的心情讓自己完成每件事 這篇文章《 Feeling Good Productivity》 的讀書心得。 作者是Dr Ali Abdaal 是一位醫生 創業家 也是全球最最多人追蹤的生產力專家。 這本書提供一個反主流的觀點: 我們可以 Feel good 同時再進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Just do it做就對了! 書本上總共分成三個部分 每個主題提供不同階段高效方法 分別是 1. 玩樂 Play 2. 解鎖Unblock 3. 玩樂Sustain 。 如果你也對最近一些事情感到沒有效果 書本上的工具至少有10來種,可能不是每種都適合你,但如果你願意嘗試,絕對是一本Cp質含量很高的書。 今天我想來分享6個我在書本上學到個觀點 ,這些方式與哲學上的思考有關,他並不是一個待辦事項 讓你備感壓力,而是讓自己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好吧 讓我們趕快開始吧! 1. Why 你還在拿OK棒告訴自己你沒關係嗎?…

壓力很大嗎 ? 想要出國解脫嗎? 在那裡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自己

一年前的今天我刻意選擇與世界保持距離,並專注在書本中,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那時的我感到迷茫,也無法確定人生方向,但我需要靜下心來,重拾自我。 如今,一年後的過去了,我正坐在韓國釜山的一間咖啡店,看者旁人悠閒地喝者咖啡,而它們的對話讓我聯想到 ,被聆聽或許就是他們生活的意義,然而,我卻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感到疏離? 腦海中浮現一個念頭:「這些人似乎不珍惜時間。」隨即,我意識到這種想法其實反映了我內心的疑問:我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時間?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我想到之前曾想像過自己是一位Digital Nomad穿梭在世界各地的角落寫下動人的樸實的文字 一年前我並的不知道我該做些甚麼,我深怕自己落後別人,我努力的學習並嘗試新的事物,這些困難使我蛻變成長並讓我更認識我自己。 我知道,當你面對困境時,而很多時候是我們心態在影響我們的選擇與感受,但你始終擁有回應的權利。 人生的奇妙之處在於,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你會在哪,但重要的是,而是當你意識到的時候 當初種子已開始發芽。 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到選擇想要改變的人。 你的心態如何影響生活 正如《Feel Good Productivity》的作者 Dr. Abdul 所說:「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眼前的責任或任務,但我們永遠有權決定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完成它們。」心態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核心,不是外界的條件決定了生活,而是我們對條件的反應塑造了生活品質。 假設今天是Blue Monday 你覺得壓力很大 不想去開會 覺得憂鬱,即使完成一整天的工作,但感到事情都很笨, 為什麼要問我些問題。 然而,「壓力很大 、很煩 、不想去開會 、憂鬱這些感覺」,都是大腦建構出我們的周一所擁有的感受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呢? 那是因為我們大腦在尋找過去類似的經驗模擬出來的 就像你知道碰到煮沸的水會是什麼感受一樣 上面的情緒建構是我在 《How Emotion are Made》所學到,原來我們的情緒是建構出來的,現在每當我情緒迅速的發起我都會想棄這個理論,並幫助我更加的理性判斷事情,而意識到我是有選擇的。 那你該怎麼做才可以理解呢 ? 答案是: 跳脫你的大腦…

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 Success #Ep1

我的10萬個小時成就 成功一直很多人所追求的。 但是,到底什麼是成功? 成功是否有跡可循?  但是,每個人在乎的事情有所不同,故可能成功的定義不盡相同。 或許我們先來想想,如成功的反義詞是甚麼? 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失敗。 其實, 失敗是最接近成功,因為我們從中學習並獲得成長,然而,成功的反義詞是平庸 (Mediocrity)。 因為,每天一層不變的生活使我們平庸,使我們變得遲鈍,使我們不去思考。 轉眼間我已經在紡織產業擔任業務工作了10年,回想起當初為什麼要踏入的紡織產業的原因仍然記憶猶新。 分成以下幾種原因: 在歸納出幾個原因之後, 我開始了每日9-12小時的工作,曾經最高紀錄一週工作七天都在工作,算了算,同樣的10萬個小時練習。 從基本的紡織的專業知識與技巧開始累積,到現有能力同時結合紡織專業與商業行銷技巧,應對客人需求,並帶領團隊 。 但我不認為我已經成功了,原因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自動導航模式的上下班。我並沒有靜下心來思考,只知道忙碌的處理事情代表我很努力 。但在後來幾年閱讀到的書上,像是 《The 4 hour work week》說,忙碌一點都不用心 而我認為現在做只能算是達到某種成就。 Simon Sinke《在先問,為什麼》上提到了,成就與成功的不同。 成就是指,一個具體目標的完成,而成功是當你清楚知道為什麼而追求時,你能感覺的是成功的。 現在想想,上述的10萬個小時是個成就,並非不是成功,因為當初並沒有清楚的想明白只知道想要成長。 現在的 為什麼 是: 長期培養熱誠, 持續的精進自己,進而帶來生活上的改善,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 那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了解成功人士背後的法則勢必會對我們的生活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知道成功的秘密在於哪裡? 《Grit》恆毅力《Outliers》異數,這兩本書可說是成功書籍裡面的暢銷經典。 依照Amazon的評價: Outlier 4.6顆星 3.7萬多個評價…

Graceful Moment- Peace

My Transformative Journey at a Thai Meditation Retreat JUN 21, 2024 Have you ever had a dream you woke up and thought you would always remember, but never did? I want to share a similar experience but in reality. Waking…